•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两会经济话题】中国经济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2019-03-08 10:12: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前进,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鲜明经验和启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发展面临转型“阵痛”,在应对挑战中,中国经济依旧稳步前行。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经济图景将愈发清晰。

  底气,源自中国经济积累的雄厚实力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CPI温和上涨,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些构成了2019年经济实现稳健发展的根基。

  “去年我国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但是我们仍然实现了预期目标。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敢于担当,努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陈新有说。

  陈新有代表表示,更可喜的是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开始加速,新动能新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平均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根据东中西部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阶段,还针对性提出了一系列有引领性的重大发展战略,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有效。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2018年我国发展动力加快转换,经济效益继续改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继续较快发展。“从新产业看,2018年我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从新产品看,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6.2%和17.7%;从新业态看,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8.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居民、企业、政府收入增长都保持稳定,经济效益改善势头仍在延续。”王一鸣委员说。

  韧性,源自政府灵活调控和万众一心

  谈到对新一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石爱中表示,我们要充分相信政府对我国经济的调控能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用我们的智慧和勤劳激发无限的创新创造潜能,相信中国经济发展一定会有可期的满意成果,中国经济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石爱中委员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了一段非常凝练的表述——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文字虽短,但背后却有大文章,报告里很多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石爱中委员分析说:“面对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今年的政策特点是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例如,今年将实施很多具有针对性的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的措施,从供给侧打通阻滞,具体包括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再比如,从激活需求侧潜力入手也推出一系列力度很大的措施,包括合理扩大有效投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邓小刚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9年政策措施非常具体,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措施回应了市场主体反映的痛点和关注点,也反映了老百姓的民生期盼。“我相信这些措施完全能够有效对冲当前经济下行带来的各种压力,2019年,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还将稳步前行。”邓小刚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李认为,在充分看到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之余,也不能忽视2019年国内外经济运行形势诸多变动因素。新的一年,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也要看到有利因素,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等举措都带来了新机遇。“我们要满怀信心、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金李委员说。

  信心,源自市场中涌动的创新与活力

  企业的反应,能折射出中国经济蕴含的潜力。找准定位,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市场中涌动的创新与活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信心源泉。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实体经济活力正不断得以释放。“研发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国家的减税降费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说。

  税收“红包”让华工科技有了更多资金用于研发,马新强代表算了一笔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华工科技近3年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超过4亿元,获得出口退税3.1亿元,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研发当中。

  从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市场主体在创新转型中迸发活力。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集团总裁李杰表示,医药企业长足发展必须要创新、转型升级。人福医药升级生产质量,已有部分产品和生产线达到美国和欧盟标准。

  “我们正争分夺秒加快推进企业生产质量体系的全面升级,争取早日实现和国际一流制药水平的全面对标、达标,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李杰代表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廉 丹 黄 鑫 周 琳 陈果静)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