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出来的获得感(天天聊两会)
“压减”“缩减”“减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减”字反复出现,几乎每次都引发会场内外的热烈反响。大家为“减”下来的负担而高兴,为“减”出来的活力而喝彩。“政府做减法”“民生做加法”的担当收获点赞。
“今年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在人手一部手机的当下,这无疑是给群众送上了一份“优惠套餐”。
“互联网+”呼啸而来,却曾卡在了“流量”上。回应问题,“减”去障碍。去年,取消流量漫游费以及提速降费,让人们拍手称快,今年的“降费承诺”,同样值得期待。“让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报告中一句大白话,暖了多少人的心窝。
全面小康路上,我们一起奔跑,不让一个人掉队,因此需要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部长通道”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表示,将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进一步缓解和减轻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
为了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2018年我国将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6.7%;2019年,报告给出一颗“定心丸”:“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缓解民生的痛点,“减”去健康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每个人能够轻松上阵,奔跑逐梦。
“今日是蓝天还是雾霾?”在许多人心里,这“每日一问”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情况的关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报告中明确的污染物“减”量,正是为了“减”去雾霾,“减”去污染,营造更加清朗洁净的绿色生活。
“作为民营企业家,我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一位企业家代表坚定地说。
这份信心,一定程度上源自政府的“减法”:“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报告提出的减税降费,“减”的力度之大超出预期。
为群众和企业做“减法”,展现的是民生关怀,给自身做“减法”,则更需要担当与魄力。
为给企业减负,政府自身要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审批事项应减尽减”;为把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压减和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开会和发文数量,“今年国务院及其部门要带头大幅精简会议、坚决把文件压减三分之一以上”。
“减”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另一种积极有为,减下来的是负担与成本,减出来的是服务与保障。这些努力都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