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之道

2019-02-13 15:36: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永葆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是遵循了守正创新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增强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增强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的决心,继续以守正创新增强制度活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何以能够行稳致远?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制度),坚持守正创新,将坚持正确方向的定力与勇敢创新的自觉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

  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理论底蕴

  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原理看,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它本身就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过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党始终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不断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国人具有守正的传统。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称赞赵禹“据法守正”。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在《鄙孝议下》中说:“有守正者,虽大孝不录;为非者,虽小道必旌。则圣人之制,后何法焉?”同样强调守正的意义。中国人也富有创新的传统。几千年前,我国先民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荀子》有载:“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这不仅讲明了体常与尽变的联系,而且揭示了守正与创新的关联。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从制度方面来讲,守正强调的是坚守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正确制度,要求制度设计必须承接历史,反映现行制度与先前制度之间的联系;创新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制度因素,要求制度设计超越历史,反映现行制度对先前制度的发展。简言之,守正夯基础、承历史、重联系,创新把关键、谋未来、求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分别反映了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又是内在统一的。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明确的方向;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不竭的活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我们坚持正确的制度发展方向,适时改变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改革开放行稳致远,这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质要求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实践展开

  守正创新的基本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基本逻辑。一方面,中国制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制度紧紧把握时代脉动,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实践特色。

  守正创新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将人民的意见和感受作为制度设计、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1984年,针对一些人关于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政策会不会变的担心,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

  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逻辑、价值取向,既表现出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也表现出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决断;既注意到社会变革的深刻性、广泛性、复杂性,又保持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性、稳定性、延续性。对于中国制度而言,就是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比如,从经济领域来看,我们既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又不断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筑牢了巩固和发展中国制度的基础;我们既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注重突破旧的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重大改革举措中已出台实施方案的超过95%,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

  增强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必须强化守正这个基础。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关于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方向,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噪音、杂音。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正路,才能更好地走稳走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之路。

  增强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的决心。改革意味着创新与超越。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必须抓牢创新这个关键。当前,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大好局面。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必须坚定信心和决心,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继续以守正创新增强制度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只有同时保持制度的自信与创新的自觉,同时保持守正的坚定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的生机活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3日 09 版)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