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命题。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包括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等。
铸就、培育、塑造、提炼一种精神,就是一种卓越不朽的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稳定性的精神品质,即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这段重要讲话有三层内涵:从形成来看,改革开放精神主要是从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产生出来的;从改革开放精神定位来看,改革开放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从改革开放精神的历史意义来看,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从一定意义上说,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就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的标识,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
超越精神的核心是革故鼎新。革故鼎新就是革除陈旧落后的东西,建构有利于我国发展进步的新的东西,就是在改造旧世界中建立新世界,永不僵化、永不停止,进而实现历史转折和历史跨越。改革开放,首要就是打破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冲破束缚人的发展的陈旧僵化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革故鼎新、破旧立新、不断超越的过程。“文革”十年,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发展速度也很慢。究其深层原因,从客观来讲,就是落后的体制机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主观来说,就是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了人的手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和阻碍人的发展的陈旧僵化的思想观念。1978年,全党全国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其实质就是打破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求正确道路。之后,我们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同样具有革故鼎新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积极自觉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向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开刀,又向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落后僵化的思想观念开 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
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始终的第一个精神品质。
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的核心是“披荆斩棘”。披荆斩棘就是扫除障碍、杀出血路,亦即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障碍、弊端,为发展开辟新路。这表明在我国发展的路上阻力很大,每推进、深化一步改革开放都相当艰难。这就需要具有一种披荆斩棘即扫除障碍、杀出血路的革命精神。从1978年我们党开启的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一路走来,改革开放始终都是在“破坚冰”“趟血路”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行。这就需要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对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抵御风险、应对挑战之刚毅决心的强调。改革是要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既要通过自我革命以革除自身肌体的“病毒”,也要通过社会革命以革除社会弊端。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也才能真正既改造主观世界,也改造客观世界。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是在思想僵化、体制固化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以“深水攻坚、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精神状态,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这种精神状态既体现在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向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刀,也体现在社会革命上,向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开 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马克思曾经说过,为了幸福,就必须进行斗争。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是对马克思革命斗争精神的当代诠释。
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始终的第二个精神品质。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敢为人先。敢为人先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发展。改革开放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我国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些问题解决了,就推进了我国发展;在进一步发展进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还要通过改革开放来解决。在解决艰难问题过程中,必须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否则,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改革开放要随着我国发展而敢为人先,这就是创新精神。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创新,就是敢为人先;创新,就是为人松绑;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创新,就是打破禁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本质上就是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历程。40年来,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都表明: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改革开放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要求我们以创新精神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逻辑。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始终的第三个精神品质。
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
追赶精神的核心是只争朝夕。只争朝夕就是强调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责任感,其实质是追赶,既要解决好我国自身的发展问题,又要赶上世界现代化潮流,最终使中国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中国搞现代化,就是为了赶上时代潮流,追赶世界现代化发展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不懈追求,探索尽快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这里的“三步走”战略,实质也是要赶上时代发展潮流。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我们强调对外开放,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实际上,我国所开启并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就是要追赶世界潮流,追赶世界现代化发展步伐。
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
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是贯穿改革开放始终的第四个精神品质。
攻坚精神的核心是敢闯敢试。敢闯敢试就是勇往直前、不懈奋斗、自强不息。拥有敢闯敢试、勇往直前、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就是为了攻坚克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既要涉险滩,又要闯难关。当今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难题,其难度绝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遭遇的难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攻破敌人的堡垒比较难,在和平建设年代,攻破体制机制的“堡垒”和落后僵化思想观念的“堡垒”也不容易。不破除这些影响和阻碍我国发展的各种顽固“堡垒”,我国的发展是难以前行的。为此,要坚实地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以敢闯敢试、勇往直前、团结奋斗、坚韧坚毅、自强不息的攻坚精神,冲破阻碍前进的“堡垒”。中国自古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攻坚精神。几千年来,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抵御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进程中,这种精神更加弥足珍贵。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这种精神谱写成一曲又一曲华美的乐章,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敢闯敢试、勇往直前、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冲破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把敢闯敢试作为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强调指出:“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实际上,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无数改革先锋人物,都是敢闯敢试的改革先锋。
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始终的第五个精神品质。
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的核心是脚踏实地。脚踏实地就是踏石留印、知行合一。我国的改革开放,既没有既成的公式可以遵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就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知与行的关系。如荀子强调“知之不若行之”,说的是实践比认识更重要;朱熹认为“知行常相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王廷相则认为“致知”的目的在“躬行”,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并强调人心的修养“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注重将心灵的修养付诸“实践”。这些思想资源,对后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形成的务实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人所注重的脚踏实地、踏石留印、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坚强斗志和“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实践勇气,真真切切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
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是贯穿改革开放始终的第六个精神品质。
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的核心是直面难题。直面难题就是问题倒逼改革,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要真正解决好我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就需要一种责任担当精神。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党开启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决影响和阻碍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解决的问题,既有一般性问题,也有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要解决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就特别需要改革者积极自觉地直面发展难题,具有破解难题的敢于担当精神。
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是贯穿改革开放始终的第七个精神品质。
超越精神侧重于破旧立新的历史转折和历史跨越进程,革命精神侧重于“破旧”,创新精神侧重于“立新”,追赶精神侧重于以开放姿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并与时代同行,攻坚精神侧重于破旧立新、加快发展所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务实精神侧重于以实干抓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举措落实的执行力,担当精神是以上六种精神的前提,没有担当精神,上述六种精神都无从谈起。这七种精神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是改革开放贡献给世界的中国精神成果。
(作者系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一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