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的贴心人(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办公楼,一栋米黄色五层小楼,玻璃外墙显得格外明亮。社区五楼的谭竹青事迹展厅,记录着谭竹青老人一生的事迹和荣誉。
谭竹青,1931年生,曾任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2005年12月不幸病逝。她在十委社区一干就是48年,曾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社区工作者楷模等160多项荣誉称号。
“到社区工作的新人,第一项任务就是当好展厅的讲解员,先做谭竹青故事的讲述人,再做谭竹青精神的践行者。”现任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汪洋介绍说。
谭竹青事迹展厅内,每一幅照片、每一件衣物都讲述着老人的故事。
展厅内,54岁的张玲在谭竹青生前物品的陈列柜旁驻足。与谭竹青一同工作了16年,张玲对谭竹青拎着小马扎走街串巷的情景记忆犹新。
当年社区整治卫生,谭竹青拿着大喇叭,走街串户吆喝一遍。“随后,家家玻璃都擦净亮,院子里木见纹铁见光的。”张玲说。
刘俊(化名)成长在单亲家庭,年轻时被叫做“小歪脖树”。一次因打架蹲了监狱。“你妈来看你了。”“我没有妈。”刘俊跟监狱的工作人员说。当看到前来探视的谭竹青,刘俊愣住了,“想到平时谭妈的种种关心照顾”,脚还没迈开,眼泪先流了下来。
这次蹲狱的经历对刘俊触动不小。此后,“小歪脖树”成了社区的热心人,刘俊尽自己所能,帮着谭竹青清垃圾、扫街道。
“几个老太太,外加白发老爹爹,能办成啥大事?”面对质疑,谭竹青不放在心上,默默地为社区忙活了一辈子。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居民普遍反映就近买早餐困难。“那就建个社区小吃部。”谭竹青带头把家里仅有的450元钱拿出来,带着一群人到拆房工地拣碎砖头、旧木料。
就这样,小吃部、服装厂、制鞋厂、印刷厂……在谭竹青的带领下,十委社区艰苦创业,创办了大小企业17家,使社区内500余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曾经,社区内没有托儿所。大冬天里,社区的女职工只能把孩子往背上一背,挤公交去上班。“老主任看着心疼,社区也有了积蓄,决心要建个托儿所。”张玲说,选址就在谭竹青家旁边。
托儿所的设计方案出来了,谭竹青一看需要占掉自家的半间房。托儿所建成了,谭竹青一家本来不大的房子被拆掉一半,仅剩下十来平方米,一家人一住就是10多年。
40年前,十委社区还是“三条胡同,一条街”,是典型的棚户区。谭竹青反复奔走、协调,先铺上了柏油路,又推动棚户区改造。
1996年,东站十委社区迎来了“改天换地的大事”——棚户区改造陆续动工。2005年,谭竹青病逝前,棚户区居民全住进了楼房。十委社区由棚户区变成了新城区。
48年,从穿着花布衫、扎俩小辫的小姑娘,到白发苍苍的74岁老人,谭竹青从小事做起,用“燕子垒窝”的精神,小事变大事,一点点改变了十委社区的大面貌。
沿着谭竹青的脚步,十委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