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另一边的巴拿马,习主席“不感陌生”,广州人倍觉亲切!
在巴拿马400万人口中,约20万人祖籍是广州花都,在花都当地更有众多“巴拿马村”,广州成为中巴关系的“开拓者”。
在地球另一边的巴拿马夜已渐渐变深,但巴拿马城的机场,却是灯火通明。
当地时间2日晚8时左右,国家主席习近平乘坐的专机抵达巴拿马,尽管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到访巴拿马,但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前夕的署名文章里,却这样说道:
“虽未曾亲至,但并不感陌生”。
这一点,对不少广州人来说,感受尤为深刻。
在巴拿马400万人口中,约20万人祖籍是广州花都,在一些街区,随处可见汉字招牌和华人面孔,走在路上,耳边还会不时传来几声粤语。在花都当地更有众多“巴拿马村”,这些村里几乎一半人口都旅居巴拿马。
而这一切的故事,还要从一群契约华工说起。
出海淘金的契约华工
提起巴拿马,自然绕不开被地理老师划过N次重点的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起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黄金水道”,就连巴拿马从印第安人聚居地到独立建国的风风雨雨,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对于164年前,刚刚坐上从汕头驶出的“海上女巫号”的705名华工来说,出海淘金才是眼前最紧要的事情。
根据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会长刘扬烈回忆,他的爷爷作为20世纪初来到巴拿马开凿运河的华工之一,本来打算到“金山”淘金,于是坐着船漂洋过海,每到一个港口就有一批人下船,觉得好就留下干活,不好就上船再继续漂泊。
漂泊了4个月后,这些华工才来到了巴拿马,尽管后来才知道这里并不是“金山”,但依旧选择在此扎根,开凿运河。
早期来到巴拿马的中国人,基本都是广东中山、花县、鹤山、宝安等县人,他们多是“契约华工”,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生活十分艰苦。但不少契约华工从开凿运河到开发巴拿马首都,发展到经营小杂货店小餐馆,逐渐在巴拿马这片土地扎下根来。
直到1978年,中国的大门因改革开放而打开,又一波华人移民潮随之到来。
在1979到1993年十几年间,广州花都1.73万出境定居人群中,到巴拿马的就有8766人。不同于百余年前契约华工漂洋过海的辛酸,这一代人则是通过亲人邻里介绍,“一带一”前往巴拿马“闯世界”。
刘扬烈说,光是他“带”到巴拿马的亲属就有上百人。后来,他又开办了主要为移民办理法律服务的律师行,通过他移居巴拿马的花都人更是不计其数。
初到异国语言也不通,有人甚至感觉就像“重新出生过一次一样”,觉得辛苦也只能晚上自己偷偷抹眼泪。
刘扬烈回忆起早年打工的时候提及,他甚至遭遇过战争。
“突然一颗子弹从门外打进来,还好是砸进墙角,一块2米长的大石块砸下来,吓得我们全家人赶紧躲起来。”
但随着巴拿马的华人越来越多地融入主流社会,华人在巴拿马的地位不断提高。
如今,华人华侨的第二、第三、第四代移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深度参与推进巴拿马建设,成为企业家、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教授等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中国人也越来越受到巴拿马主流社会的认可。
华人们的聚居地,也不再是巴拿马旧城附近的唐人街,而是迁到新区居住。新一代华人中,不少选择在巴拿马城最繁华的旧金山区定居。
2004年,在巴拿马运河的入海口,一座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的纪念碑拔地而起,同年,巴拿马政府宣布每年3月30日为“全国华人日”。
广州花都的“巴拿马村”
随着华人在巴拿马逐渐站稳脚跟,他们也开始反哺家乡。
据统计,花山镇现有旅居巴拿马的海外侨胞3万多人,以儒林村、红群村、花城村等尤为集中。儒林村的户籍人口为2700多人,旅居巴拿马的华侨则有3000多人,有超过一半村民旅居巴拿马。
花都的儒林村被称为巴拿马村,村里路两旁的房子多数是巴拿马华侨回乡建的。
在广州花都,有不少远近闻名的“巴拿马村”,这些村子住着很多巴拿马华侨,有的村民直接移民到巴拿马,也有村民留在花都,但在巴拿马有亲戚。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小洋楼,都是在巴拿马的华侨回乡建设的。
一些孩子从巴拿马回乡读书。
不仅如此,不少巴拿马华侨更捐建起学校,有的还将儿孙接回来读书。
创建于1948年的花山镇儒林小学,在1995年由华侨捐资重建,不少已经移居巴拿马的村民,将儿孙接回来读书,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之后再送回巴拿马读书。
花都的儒林村被称为巴拿马村,村里路两旁的房子多数是巴拿马华侨回乡建的。
1986年前往巴拿马定居陈石湖坦言,年轻时,他总是一有钱就寄给在花都的父母,后来在当地成家后,他又接连将两个孩子带到花都上小学。
“我们是中国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长着中国的面孔却不懂中文,我希望他们懂中文,传承中国的文化。”
花都的儒林村被称为巴拿马村,村里路两旁的房子多数是巴拿马华侨回乡建的。
而当初朴素的愿望,却让他没有想到如今成为了“华人二代”的优势。陈石湖说,在巴拿马,现在会中文的人很抢手,尤其是懂得中文、英文、西班牙文多种语言的人才,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需要的汉语的人才。
现在,在巴拿马的中国人,早已经不是只会埋头开商铺的那一代人了。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华人得到了巴拿马政府与民众的尊重与认可。一些华人还曾担任过国会议员、部长等要职,生于江门台山的陈国基更是于2005年投身政界,如今成为巴雷拉总统顾问团的一员。
弹指一挥间,这些巴拿马的异乡人,在一代一代耕耘中融入了这片土地,甚至成为了促进两国友谊的纽带。
每年巴拿马嘉年华,花车队里的雄狮永远是嘉年华的最大亮点之一,民众随着鼓声跳动,争先恐后与狮子拍照,有的甚至大声高呼:
Viva Panama.Viva China(巴拿马万岁,中国万岁)
巴拿马运河上的中国货轮
一个多世纪前,巴拿马运河的建设凝聚了广东侨民的血汗。如今,巴拿马运河依然延续着中巴友好的百年情缘,广东、广州无疑还是其中重要的元素。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拖船船长Luis R. Montenegro告诉记者,他在运河已经工作了8年,运河每天24小时运转,每天大约有35~40艘货轮在此经过,他经常会看到来自中国的货轮,主要是往返于中国和欧洲、美国东岸、非洲之间。
“每天都能看到4、5艘来自中国的船只。从中国的来的货轮是空的,回去的时候都会满载。”
2016年6月26日,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竣工,百年运河重获新生。中国货轮“中远海运巴拿轮”成为竣工后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第一艘货轮。
中国已经成为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中远海运也是巴拿马运河最重要的用户之一,此外,不少华人也出任运河管理局的高层和运河扩建项目的工程师。
祖籍广州花都的巴拿马企业家邱文峰也在巴拿马运河有生意往来,运河扩建时,不少建材都是由邱文峰从中国运到巴拿马的。
他从1976年随父母到巴拿马定居,1994年毕业后成为一名土木工程设计师。后来自己创业,如今是巴拿马最大的华人建材商。邱文峰还是广交会的常客,每年都要前往广州和佛山。这也让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巴拿马、中国和拉美之间经贸交流日益频密与深入的直接见证者。
“我们的建材产品中40%来自于中国,其中大多是在珠三角采购的。”
他坦言,两国在没有建交前,虽然中国有很多质量过硬的建材企业,但很多中国企业不太敢到巴拿马投资,担心出现法律问题无法解决。如今,祖国成为企业家们最坚实的支撑。
“现在很多厂家都会主动外派工作人员,到巴拿马来推介他们的产品。”
随着中巴两国建交,贸易政策进一步便利,华商企业更是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大多数巴拿马华人的家乡,广州始终与巴拿马保持着紧密的经贸联系。2000年,广州市对巴拿马出口额5675万美元,出口金额在广州出口国家和地区名单中列第15位。来自广州商务委的数据显示:
2018年1-9月,广州与巴拿马进出口额2.6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对巴拿马出口额2.46亿美元,增长4.1%;自巴拿马进口额0.14亿美元,增长24.1%。
正如国际事务研究协会会长恩里克·刘·科尔特斯所说,一直以来,旅居巴拿马的广东侨民在促进中巴合作、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拉美延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两国的往来永远建立在对彼此的文化、历史、法律、经济体制以及两国人民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不断谱写出中巴友好合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