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贸区 中部开放高地显山露水(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巡礼)
11月15日,湖北宜昌市猇亭区云池港附近的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几辆集装箱车卸下货物,乐星红旗电缆公司一批500万元的进口铅锭顺利进入保税仓库。“这样的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波动较大,有了中心的保税功能支撑,可以暂缓缴税,我们有足够底气在国际价格较低时大量进口。” 采购部经理崔成烈算了一笔账,公司在中心长期稳定库存了一定数量的原料,价值5700万元,在清关前可为企业节省进口环节增值税900多万元。
自去年4月1日正式挂牌以来,湖北自贸试验区努力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坚持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市场活力进一步显现,开放、创新、绿色发展动力日趋强劲。
点燃创新引擎,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动能
按照《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自贸区包括武汉、襄阳、宜昌3个片区。在武汉片区,总投资160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蓄势待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即将实现量产。
武汉片区划定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中国光谷。作为全国第二个获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的创新基因与自贸区的改革试点精神高度契合,双方的联结迸发出强大创新能量。
武汉片区挂牌以来,共引进光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50多个,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形成五大千亿产业和两大新兴产业集群,完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布局,已成为我国光通信领域重要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围绕片区内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涌现出了仿生人造血管、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等一批重大成果。
“我们坚持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全面提升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光谷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武汉自贸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戴希说。
汽车及零部件一直是襄阳的龙头和支柱产业。围绕自贸片区发展定位,襄阳依托传统优势,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目前,已拥有4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从动力电池到驱动电机、从电动转向到充电设施,一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襄阳已经形成。
优化营商环境,新产业新业态加速集聚
“庆祝小米、金山、顺为武汉总部入驻金融港1周年”。11月18日,光谷金融港B24栋,大门上方的横幅很是醒目。
“下属公司1天就办妥了工商注册,办公楼从签合同到交付仅花了7天,公司从签约到正式运营不到3个月。”回忆起“第二总部”去年落户时的情形,小米武汉总部有关负责人不禁感慨。
湖北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最大诚意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入驻,面向未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试行“先建后验”,项目审批时间缩短70%以上;“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改革将企业设立审批时间从7个工作日减至1—2个工作日;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改革方便银企开展无还本续贷,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题……2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契机,湖北自贸区充分发挥科研、高端人才、市场潜力等优势,打造良好投资和营商环境,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创新型企业加速向湖北自贸区集聚。至今已有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60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落户光谷。
截至9月底,湖北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19657家,其中外资企业151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536亿元,约占全省同期的1/3。
立足长江连通全球,接入一带一路大通道
近日,《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首次明确支持襄阳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之畔的襄阳,加上长江中上游重要节点城市武汉和宜昌,湖北自贸区三大片区遥相呼应。
今年3月28日,首趟“襄汉欧”国际货运班列满载着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货物,从襄阳自贸片区内的金鹰重工物流园驶出,标志着“襄阳—武汉—欧洲”国际货运班列首发成功。至此,襄阳全面接入“一带一路”大通道。
“我们生产的汽车轮毂轴承单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湖北新火炬科技公司外贸总监杨晓妮表示,随着襄阳自贸片区的发展,企业运输和清关时间大大减少,为企业扩大海外市场提供了多种便利途径。
如何克服先天不利因素,走出内陆对外开放新路径?宜昌在国际物流通道上下功夫,先后开通了“宜汉欧”班列、中亚班列、宜蓉班列,开辟“宜昌—广西钦州—马来西亚的巴西古当港”国际铁海联运线路,初步建成了向北到俄罗斯、向南到南亚东南亚、向西到中亚欧洲、向东到美洲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
着力打造中部开放高地,既畅通对外交往通道,又降低外籍人才进入门槛。湖北自贸区相继推出放宽外国留学人员工作许可条件、设立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等政策举措。武汉片区以“3551光谷人才计划”和“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招才引智;襄阳片区建设国际人才服务港,打造国际人才引进直通车;宜昌片区建立高层次人才项目年度述评制度和问题清单认领制度。
截至目前,湖北自贸区已聚集3名诺贝尔奖得主、75名中外院士、40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以及上万名博士生、数万名硕士生和数十万名本科毕业生,形成金字塔形多层次人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