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北京延庆:“生态优先”赢未来

2018-11-13 09:50: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题要:绿色产业体系

  守得一汪绿水,留下一片青山。上世纪90年代,延庆就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做到一切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的行为都必须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让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的延庆先后成为2019年世园会承办地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两大盛会的举办,正推动延庆加快构建绿色高精尖产业体系

  距离北京市区74公里,有北京“夏都”之称的延庆区凭着“生态优先”这“一招鲜”打造出生态文明的“金名片”,先后成为2019年世园会承办地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用绿水青山赢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生态优先”换来绿水青山

  改革开放以来,延庆由一个地处偏远、发展落后的县城摇身一变成为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宜居城市。

  上世纪90年代,延庆就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做到一切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的行为都必须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让路。

  远望白花花、连灌木都不长的石头山没难住延庆人,他们用爆破炸出树坑,背来客土,帮助杨树、榆树、刺槐、油松扎根,再在树下覆盖上茂密的灌木。122万亩荒山变绿,成为抵御风沙进京的一道防线。

  进入21世纪,延庆重点实施了风沙源治理、水源涵养林、绿色通道、退耕还林等工程;2005年制定“生态文明战略”,相继建成30公里妫河生态走廊、2.5万亩官厅生态库滨带、44公里北山生态观光带;到2012年,延庆的林木绿化率由80年代初的37.8%增长到71.2%。

  延庆始终没有放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才守得这一汪绿水,留下这一片青山。延庆区水务局副局长胡加林最清楚他们付出了多少,打造山区生态屏障,从上游源头积蓄生态养水动力;构建平原生态林网,提升下游水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实施全域河网综合整治和湿地生态修复,贯通生态水系,实现活水还清。

  以松山—玉渡山西北山区、东北山区、八达岭南部山区为主,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持续增强山区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以“九曲花溪、多彩森林”的理念实施平原造林工程,融入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景观。以妫水河为轴、南北干渠为环,沟通流域水系,形成山水相依、河湖相通、曲水相连的良性水循环体系。

  经过近40年建设,2017年延庆林木绿化率已经达到71%,森林覆盖率达到58%。延庆的城镇宜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64.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9.09平方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源成为延庆最厚实的“家底”。根据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延庆被赋予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的功能定位。

  “生态优先”引来两场“盛会”

  2017年,延庆区成为北京市唯一入围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名单的区。凭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延庆先后成为2019年世园会承办地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延庆正处于产城人割裂‘生态发展1.0’模式,餐饮住宿、医疗卫生等城市服务品质不高,绿色产业、专业人才等发展支撑不足。”延庆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闫成银坦言,“赛会带动了延庆发展破题攻坚”。

  自此,延庆区明晰破题思路,提出生态与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生态发展2.0”模式,以生态优势为基本点,以筹办举办冬奥会世园会为支撑点,以紧抓赛会机遇实现以城破题、以城引人、以人筑产、以产优城为关键点,最终形成生态、产业、城市、人口的正向循环。

  京张高铁、延崇高速、兴延高速3项联络线工程,使延庆跻身首都“半小时交通圈”;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极大提高了城市服务承载能力;园林水务等生态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了绿化美化以及大气和水环境质量。

  2019年4月29日,北京世园会开幕时,人们不仅能在园区内欣赏一场花卉大联展,还能感受到园区周边的美丽风景。近日,世园路、百康路、阜康路、圣百街这4条成“井”字状排列的世园会市政道路将完成绿化建设,分别以“多彩花境”“锦绣绿荫”“红粉映翠”“花香汇景”为主题,形成一街一品。

  延庆区园林绿化局平原造林办公室负责人张可栋说,明年,围绕冬奥会、世园会,延庆将新增造林绿化1.6万亩,建设生态廊道,改造提升4.3万亩。以京藏高速、京新高速、五环路等世园会和冬奥会交通干线为重点,对绿色廊道加宽加厚。

  在延庆中心区,紧邻夏都公园的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正在妫水河边拔地而起,预计11月底钢结构封顶,2019年6月份整体项目建成。

  “延庆就是要‘用生态赢得未来’。”延庆区冬奥办专职副主任宋海田说,办会是延庆发展的机遇、平台和抓手。通过打造全球知名的冬奥冰雪之城,使冰雪运动与旅游产业要素整合发展,打造四季休闲度假目的地。

  绿水青山成就优势产业

  20世纪90年代起,延庆就实行了十分严格的产业规制政策。正是这份“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责难,抵得住诱惑”的精神,使“生态优先”模式最终得以实现。

  多年来,旅游业一直是延庆经济发展的支柱。1979年,八达岭长城开始接待游人,1987年龙庆峡首届冰灯艺术节开幕,2012年以来,延庆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推动旅游休闲产业提质增效,入选全国十大“国际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2013年至2017年5年间,景区收入增长了近50%。两大盛会的举办,正推动延庆加快构建绿色高精尖产业体系。

  海坨山下的张山营镇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延庆赛区所在地。眼下这里正在筹建冬奥冰雪休闲小镇,不仅将建设32公顷的冬奥森林公园,还将建设龙聚山庄冰雪休闲片区、西大庄科冬奥片区。龙聚山庄冰雪休闲片区内有颇受市民欢迎的石京龙滑雪场,将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业态丰富多样、面向大众冰雪休闲运动的冰雪运动小镇。

  自2017年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延庆在加快一般制造性企业调整退出和“散乱污”企业治理的同时,引进雪族科技等一批冰雪企业,举办冰雪欢乐季等冰雪旅游休闲活动和国际雪联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等冰雪体育赛事,“冬奥冰雪之城”知名度不断提升。

  进入筹办冬奥、世园关键阶段,延庆区酒店接待能力快速提升,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同时,中关村延庆园也成为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六园”之一,将培育壮大信息产业、园艺产业和体育休闲产业,促进互联网金融、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智慧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符合延庆功能定位的“高精尖”经济结构,打造长城脚下的创新家园。

  数据显示,延庆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8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37.6亿元,增长近50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913.9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16.2亿元,增长176倍;农民人均收入从1979年的125元提高到2017年的21248元,增长近170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