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静县退耕还草:草原生态恢复 牧民定居致富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11月7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宣布:今年冬季巴音布鲁克景区不“打烊”。自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3月30日,景区启动冬季旅游活动。在此期间面向广大游客推出景区冬季门票免费政策,欢迎国内外游人前来景区观天鹅、赏雾凇、泡温泉。
“巴音布鲁克景区雪期长达五六个月,雪质优,非常适宜开展观雪、玩雪旅游体验活动。加上临近的巩乃斯景区拥有独特的温泉资源及雾凇景观,两大景区资源互补,给游客增加了不少体验乐趣。”巴音布鲁克景区管委会主任朱玉梅介绍,景区将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冬季旅游加速升温。
在巴音布鲁克小尤鲁都斯草原,哈尔莫敦镇乌拉斯台村牧民巴图那森在新改建的棚圈前开心地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草场每亩地有补贴,我盖羊圈还享受了2.8万元的补贴,不仅放牧方便了,村干部和驻村‘访惠聚’工作队还为我们送来了饲料,真是太感谢了。”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2011年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哈尔莫敦镇觉仑图尔根村牧民芒凯说:“政府除了给牧民补贴住房和配套圈舍暖房,还带领牧民参与人工饲草地建设,不仅让草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牧民收入也不断提高。”
2011年起,和静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截至2017年,共实施退牧还草面积11万亩,禁牧休牧65.31万亩,草畜平衡2751.41万亩。今年该县又加大力度做好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宣传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做好每年返青期、牧草生长高峰期、秋季节点的动态监测工作,不断强化草原保护和修复。
“骏马天堂、天鹅故乡、梦中草原、东归故里”,通过实施牧民搬迁、围栏禁牧、草原生态奖补、水源涵养区保护等措施,和静县让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人口聚集最多的是巴音布鲁克镇。这个距离和静县城288公里、距离库尔勒市363公里的高原小镇,行政总面积23868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975.1万亩,占总面积的27%。就是这个小镇,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十大魅力湿地、中国最美村镇景观奖等荣誉,被成功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功创建新疆生态旅游示范区。
年近50岁的额勒再特乌鲁乡牧民才仁加甫,从记事起就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放牧,他清晰地记得:以前的草场水草丰美,牛羊在那里走上一圈都吃得滚瓜溜圆。但10多年前,随着雨水逐年减少、牛羊逐年增多,草场间的溪流日益干涸,不少地方被牛羊啃食得沙土裸露。
退牧、禁牧最根本的目的是让牧民下山给草原生态环境“让路”,既要实现保护草原生态,又要促进下山牧民增收致富。
巴音乌鲁乡哈尔萨拉村牧民铁木尔巴图响应号召下山定居,一家三口住进干净明亮的砖房,耕种着21亩田地,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铁木尔巴图说,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草一年比一年长得差,很多人流着泪离开草原。开始学种地时很辛苦,但后来慢慢也习惯了,大家心里明白,下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原。
在国家、自治区及自治州一系列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措施的实施后,巴州草原退化程度得到明显遏制,牧草长势一年比一年好,下山定居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初步实现了保护草原生态和牧民定居致富的双赢。
日前,持续25天的巴音布鲁克镇2018年扶贫项目效益分红工作全面结束,共有430户贫困家庭领取了扶贫牲畜(资产)效益分红款132万元。
草场恢复了,牛羊减少了,牧民下山了,旅游却火了。巴音布鲁克镇重点发展度假休闲产品,拓宽“四季游”“赛事游”“节庆游”新思路,从单一观光旅游向土尔扈特寻根游、探险游等特色旅游转变,实现旅游消费模式升级。成功举办国际马术耐力赛、那达慕大会、冰雪旅游节、摄影大赛等文化旅游活动。
朱玉梅介绍,5年来,巴音布鲁克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带动,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11年的1755.48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4202.18万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7.8%以上。巴音布鲁克草原更美丽了。这巨大的蜕变,源自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