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演习场看中外军人互动:军舰相遇靠一本册子"调频"
【环球时报记者郭媛丹】站在时间的未来,打开历史的卷轴,中国-东盟在2018年举行的首次海上联合演习究竟会对地区局势产生的影响在当下尚不清晰。但这丝毫无损这场跨越三年时间才最终实现的演习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在东盟成立51年的历程中,选择和中国开创了东盟与单一国家组织联演的首次,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海军之间交流搭建新平台,开辟新渠道。《环球时报》记者无法一一见证使此次联演得以实现的所有重大节点,却得以近距离观察联演的进行,并且寻找到很多“回过头来看”的细节,以及此次联演成功举行的必然。
“安全”——在演习场上读懂这个词
无论经历多少次,无论气氛活泼与否,目之所及是一排排、一列列军姿挺拔的军人,不言而喻的庄重和威严拔地而起,这就是军威。
10月22日上午,阳光明媚,旗帜飘扬。中国-东盟“海上联演-2018”开幕式上,即便是前几分钟还在记者镜头前摆姿势的外国军人,在各国要员入场之后也立刻身板挺直,气宇轩昂。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就是钢铁巨舰,舰艇是流动的国土。此刻他们齐聚中国湛江某军港,目的只有一个: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军事交流合作,增进友谊与互信。
新加坡海军总长柳俊泓在联演开幕式上表示,“东盟组建于1967年,当时我们每个国家实际上都刚成立不久,很多国家刚刚独立。所以东盟是一个大家在当时不稳定的国际社会背景下,采取的一个共同反应和抉择,为了大家能够在一起共同追求和平安全,追求公正和平等的信仰。”
“和平安全”同样是中国的追求。早在2015年10月份的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晤上,中国就提议举行中国-东盟海上联演。该提议显而易见可以惠及中国和东盟各国,然而,从各方响应到达成共识,再到付诸行动却并非易事。
军事联演于外界而言多意味着兵力越多,装备越先进、课目越实战化,越有挑战性,越有看点,于记者而言也是如此。8艘舰艇,1200余兵力,海上实兵演练6个课目,算不上特别复杂,这让首次中国-东盟海上联演表面上看少了热度和关注。但记者在参加完10月23日的航前会议后彻底改观——这的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演习,它从零开始,也因此更有看头。
航前会议是在海上实兵演习开始之前,岸基联合指挥部指挥员、海上联合编队指挥所、各参演舰艇舰长以及其相关人员,就演习方案进行最后磋商,就细节问题做进一步完善。
“安全”之所以吸引记者的注意力,首先在于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其次是把这些基于安全的思想串在一起对“互信”的领悟。
在一个巨大的阶梯会议室里,指挥员和各国舰长端坐前排,参谋人员就坐后排。由于此次演习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多艘参演舰艇轮流做课目指挥舰,因此每个课目的说明由相应参演国负责人出列于演讲台上,身侧后方的大屏幕投射出条目和图表。介绍完毕后,该讲解人回答台下指挥员和其他参演舰艇的问题,并对方案作出修正。
每一个课目说明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安全规定”。这些安全措施细致入微,并且是全体参演舰艇所必须执行的。
在新加坡“忠诚”号担任指挥舰的联合搜救课目中,新加坡的讲解人员要求,“如果在搜救过程中,两舰之间对对方的意图不明确,或者是发现可能对海上航行安全有威胁的行为,或者是两舰之间的航行距离小于XX链时,各舰可启用安全紧急脱离的必要程序。”
岸基联合指挥部新方指挥员林猷川在同一场合表示,此次演习“安全摆在重要位置。每个课目关于安全作出了详细规定,参演舰艇对于这些规定要了解和掌握,熟悉每个程序,确保此次演习安全和顺利”。
采访过多次联合演习的《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安全是各国舰艇海上航行的基本要求,但各国舰艇对于安全的规定在操作中有诸多差异,将这些差异化解在同一个方案中,并达成统一需要大量沟通,在方案之外,关键是相互的熟悉和信任程度。
万丈高楼平地起,最重要的是夯实基础,对于中国和东盟海上联演而言,这个基础是“安全”。海上安全是开启未来之路的关键,是开启互信之门不可跨越的步骤。只有彼此都感受到安全,才有可能携手继续往前走。
10月27日,演习顺利结束。在总结演习时,泰国皇家海军“达信”号护卫舰舰长惊叹,“我们在海上阶段,来自六个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各艘舰船能相互协同,使得此次演习圆满成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种圆满成功中,安全是重要的一点。文莱舰长在总结中表示,“从一开始,我们将安全放在首位,这保障了我们此次演习的安全、顺利。”菲律宾海军“达古潘市”号后勤支援舰给出的建议也包含“所有舰船都应保持一个合理的安全距离,同时各舰在操作时应该明确掌握其他舰船的意图”。
在海上不期而遇?我得以一窥CUES的“庐山真面目”
越南参演代表说:“安全无疑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为重要的。”中国-东盟海上首次联演现实意义在于加深彼此了解,增进互信,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全。
海洋贸易繁荣的地区,不同国家的舰船在海上通道不期而遇经常发生。因此,《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简称CUES)的使用成为此次联演的重要内容。
2014年4月,在由中国海军承办的第14届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上,CUES获得21个成员国海军一致通过。CUES适用于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周围海域各国军舰不期而遇时,采用相应的沟通方式方法以避免海上误判和碰撞的发生。
CUES的具体规定并不被非专业人士所知晓,虽然此前《环球时报》记者和专业人士多次探讨,但直到进入此次海上联合编队指挥所才得以观看其“庐山真面目”。
这是一本薄薄的册子,里面分门别类地标明了一套通信规范。代表不同动作的代码由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这能消除因语言差异可能产生的表达歧义,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舰艇能用同一“频率”进行沟通。
在公海不期而遇时,熟知CUES的军舰只要彼此传递这些代码,就可以准确地向对方表明包括航速、航向等行动意图,避免猜测和误判。
海上演练阶段的编队通信课目由文莱皇家海军“达鲁塔克瓦”号巡逻舰担任指挥舰。该舰化身考官,从CUES中随机指定某舰在三分钟内回答问题。比如,“我有飞机需要紧急降落”的代码是什么?又或者在抢答环节向所有参演舰艇抛出问题:“所有舰艇注意,我的问题是,‘CUES’是什么的英文缩写?”
在演习总结会上,文莱舰长说:“问答竞赛第一名是菲律宾的‘达古潘市’号后勤支援舰。”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海上编队联合指挥所中方参谋军官黄武超对《环球时报》表示,平日里CUES用得越多,反应就越快。这些年中国海军“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和他国海军相遇、组织联演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于CUES的使用也越来越熟练。
如果说英语是世界范围内最通用的沟通语言,那么勇闯大洋的大国海军则需要熟练掌握多种国际海上通行规则。恰如新加坡海军“忠诚”号护卫舰舰长李俊鸿在总结演习时所说:“在策划演习时,将编队通信演练作为编队离港后率先进行的课目,为之后演练课目奠定了良好的通信基础。”他认为,“尽管此次演练内容并不复杂,但各舰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通信沟通,也容易造成航行安全上的麻烦。”
从意外相遇的“老友”到“走亲戚”的女军官
10月27日上午的演习评估会上,此次联演海上联合编队指挥所新方指挥员黄炎明在总结发言中称赞,此次联演海上编队联合指挥所的中方和新方团队表现非常优秀。他还表示,无论是中方的广州舰还是新加坡的“忠诚”号护卫舰,都能感受到务实合作的氛围。
作为旁观者的记者也有同感:浓郁的友好合作氛围。记者的感受来自这个由多国军官混编组成的指挥团队:年轻的面孔,轻松的笑容,良好的沟通。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军人在海上演练阶段的30多个小时内,有着同一个目标:确保演习顺利进行。而更为长远的意义在于,来自各国军人的近距离接触,使他们对彼此有所了解和认知。这一点一滴的认知在不断的接触中会形成一种不易察觉的力量。
这点在指挥团队中的中方和新方成员身上已经有所体现。这次是记者第二次登上广州舰,上一次是2016年9月中俄联演海上实兵演练,当时的广州舰同样肩负编队指挥舰的职责。时隔两年之后舰上还有许多舰员是老面孔,还有共同的回忆,自然而然地多了额外的亲切。
这种亲切感对于再次相见的中外军人而言也是一样。黄武超现在是长沙舰的实习副舰长,他此前参加过东盟“10+8”联合演习计划会、“科摩多-2018”多国联合演习等。在此次联演中,黄武超看到新方一位军官时觉得眼熟,聊天中得知两人都参加过2014年环太平洋演习,他们几乎是同时想起来共同参加过的一场活动,他们不但有共同合影还有共同的经历,于是交流也更加深入。
类似“老友重逢”的场面在此次联演中多次上演。昆明舰副舰长肖帆于2015年赴新加坡任信息融合中心(IFC)首任中方联络官,在那里和新加坡军方人士及其他国家的联络官有共同的经历。于是,在此次联演中,肖帆遇到了很多熟面孔,包括柳俊泓、新方驻华武官陈文兴上校以及新加坡海军总长副官陈星宇少校。记者观察到,在驾驶室内肖帆和黄炎明的谈话轻松自如,所聊话题也比较深入。
新方的参谋团队中有一位叫陈怡君的上尉,中方军官对这位华裔女军官评价颇高,认为其职业素养非常好,作为指挥所里唯一的女性作战参谋,做计划、改方案、传指令,无所不能,巾帼不让须眉。
在多国联演的舞台上,个体之间的交流是军与军、国与国合作互信的直接体现。军官之间可以通过直接交流对中国军人职业素养、中国军队发展建设形成初步印象。外国军人则在联演期间的各种文体活动、舰艇开放中了解“媒体上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一名外军士兵婉拒了《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但在聊天中他说,参观过中方舰艇后,他觉得中国的军舰很壮观,中国军队真的有实力。他说中国军人非常热情和友好。陈怡君此前多次来中国旅游,这次登上广州舰,她感到家的味道,舰上同行很热情,饭菜做得特别香,有“走亲戚”的感觉。陈怡君引用“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表示,作为南海周边国家,要经常走动,多交流,越走动关系越密切。
这种经常走动和交流在带来友谊的同时,还带来一种内在推动力,中国军人在对外交流中的气质越来越自信和从容,主动作为更多。在航前会议上,文莱的计划官介绍完其承担通信演练的课目时,在最后一次询问是否还有问题时,新方一位军官问道,“我的问题是竞赛的第一名有什么奖品?”引来现场笑声一片。演习结束后的总结会议上,中方特意给获得第一名的菲律宾军舰准备了礼物,并邀请菲舰长上台领奖,这个小小的意外和惊喜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记者注意到,此次联演中方准备了翻译团队,但有更多一线作战指挥人员可以熟练运用英语沟通。在舰艇开放日,中国海军黄山舰迎来新方舰员。新方舰员说可以用中文有限度沟通交流,讲解员注意到这一点,选择用英语做讲解,一路上互动频繁,笑声不断。指挥所内,指挥团队的参谋军官间用英语沟通也不再局限于必要的说明,聊工作之余,也可以聊生活、开玩笑。看着他们开怀大笑,记者冒出一个结论:“轻松自如是自信的最好名片”。
黄武超对记者表示,此次联演他从各国同行身上学到很多新知识,或者说是一种看问题的新角度。此外,黄武超对于此次联演的总结之一就是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他要求自己钻研英语。黄武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2014年我和新方军官初遇时同为部门长,今年我们两人均成为两国主力舰艇的副舰长,我们交流时相约下次以舰长身份再见。”可以预见,再过三、五年,中国海军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可以不需要翻译直接和外方指挥官对话的一线指挥员,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步伐会越来越稳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