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沈阳:让“老”的新起来 让“新”的壮起来

2018-10-31 10:41: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沈阳发挥区位空间优势,推进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优化创新机制和环境,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产业优势,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建设东北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东北亚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

  “醒得早”的沈阳市,40年前曾是全国闻名的改革窗口。全国首份厂长承包经营的“责任状”、全国首家破产企业的“通告书”、被誉为“接通了世界金融管子”的金杯公司最早赴纽约发行“美元股票”……连新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市场也发芽在沈阳。

  而今,沈阳改善营商环境再度打头阵,在中德装备园首推“无费区”,推广“承诺制审批”,入选2017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在重点国有企业铺开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变国有“一股独大”的局面;以吸引人才为抓手,依托产业联盟激发创新活力……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革脚步有时快有时慢,却从未停歇。

  沈阳全力推进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不断迈出发展新步伐,开启振兴新征程。

  开弓没有回头箭

  上世纪80年代,沈阳推出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式。进入新世纪,沈阳企业大规模“东搬西建”拉开了东北首轮振兴的序幕

  1986年8月3日,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一天已载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册。

  素有共和国装备部美誉的沈阳市,不乏敢闯敢试的破冰精神。上世纪80年代,作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沈阳顶住各方压力,先人一步推出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式。这些改革“大招”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争议四起。沈阳市领导保持改革定力,“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是要我们只当传达室,而是要做‘变压器’,不敢大胆探索和试验,就谈不上创造。”不再容忍亏损企业把盈利企业拖下水,不再容忍亏损像瘟疫一样蔓延而无人担责,沈阳就这样凭一部城市行政法规果断开路,为1986年底我国出台第一部《企业破产法》奠定了案例基础。

  “跳出企业改革内部打转的窠臼,沈阳企业大规模‘东搬西建’拉开了东北首轮振兴的序幕”。沈阳市委常委李松林说,2002年以来,仅铁西区就迁出企业320多家,腾出土地9平方公里,获得级差地租300多亿元,盘活资产500多亿元。破解了困扰国企“钱从哪里来”的老大难。从2002年到2017年,铁西区生产总值由77亿元增长到883亿元。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变迁的铁西,为东北振兴贡献了“铁西样本”。

  创新驱动增底气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沈阳提出要依靠创新驱动,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高新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存量,培育做强新兴产业增量

  沈阳制造一贯实在,钢材、铜件都用最好的。比如,沈乐满热水器比南方产品零件多一倍,热衷于评“国优部优”却不善跑市场,不打广告。醒得早却跑不快,结果经不起市场洗礼,轻工产品凡是南方能干的,沈阳企业几乎完败。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沈阳涌出下岗潮。改革,松口气、慢半拍都不行。第一轮振兴10年过后,2014年新东北现象卷土重来,沈阳经济发展再度滞后。

  困境,改革;再陷困境,再改革。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描摹沈阳40年来的跌宕起伏说,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解决。“比如沈阳工业太重,重工业过多依靠投资拉动;国有经济太沉,民营经济过轻;政府伸手过长,营商环境短板过短。”

  2016年4月份,国家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全面启动,沈阳改革再次站到潮头浪尖。

  转型,怎样才能轻快一些?沈阳机床为了赚取“心脏”利润,果断剥离普通机床业务。历时7年投入10多亿元,代表行业攻克数控系统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智能数控机床,创新商业模式由此发轫,与腾讯、神州信息等“云端”公司合作,构筑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谷、智能工业云在内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实现了从“制造”向“智造”的起跳,也把连续亏损的帽子摘掉了。

  “让老的新起来,让新的壮起来。”沈阳市市长姜有为认为,新一轮振兴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高新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存量,培育做强新兴产业增量。

  而今迈步从头越

  沈阳从“制造”向“智造”迈进,2017年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5%

  自1978年诞生中国第一台机器人,沈阳机器人产业由过去自发生长迈向了今天的全面开花。新松机器人公司获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沈阳。设立机器人产业基金,省市同时把机器人产业放在政策扶持的聚光灯下。新松机器人公司掌门人曲道奎感慨道,加大新兴产业比重已经成为沈阳转型的“城市意志”。

  仅2017年,沈阳传统产业就实施了149个智能升级项目,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5%。

  新问题新矛盾,总是“一山放出一山拦”。凭借“两化”融合改革,沈阳制造已经变得智能、精巧。但是,继续向核心技术深水区迈进,又缺乏高精尖人才的跟进。为此,沈阳改革人才激励机制,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分配政策导向,实施“沈阳人才新政24条”,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引进和利用海外高质量智力资源,加快中德装备园、沈阳国际软件园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自由港建设。沈阳机床、鼓风机等一批国有企业把研发触角放在了一线城市和海外科技前沿。

  咬定改革创新不放松,再度彰显沈阳的可贵担当。近年来,120万吨乙烯三机、AP1000核主泵等60余项大国重器先后问世,高精尖的沈阳制造为天宫、蛟龙、航母、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作出了贡献。

  发挥区位空间优势,推进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更好支撑带动区域发展;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优化创新机制和环境,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产业优势,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建设东北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此来重塑环境,聚集资源,建设东北亚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

  姜有为回顾沈阳40年来的改革历程说,滚石上山,久久为功。改革没有完成时,沈阳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改革这条主线,把振兴大业做实。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