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哈尼梯田:清泉红米幸福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10-27 10:5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虽然不在同一个山寨,你走进我家门,就如一母同胞的兄弟。”来客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哈尼族老汉马建昌唱起了哈尼古歌的迎客调,悠扬的歌声回响在蘑菇房里。沿村道往下走,层层梯田在望,收割后的稻草叠放在田埂上,山泉从田边哗哗流过,一群群麻鸭梳理着毛羽,嘎嘎地叫唤着。虽然现代化的步履很急,但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万公顷的哈尼梯田里,仍是一派田园农耕的景象。

  据专家们考证,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作历史,养育了哈尼族等10个民族、126万人口。马建昌所在的爱春村,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构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云南大学教授马翀伟说,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彝族等先民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哈尼梯田较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2010年哈尼梯田被世界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第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管理委员会的朱江源介绍说,围绕哈尼梯田四大要素,从2015年以来,梯田遗产区完成退耕还林5103亩,节能改灶1410户,森林覆盖率达67%。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也正逐步恢复,1602户传统民居已挂牌,哈尼小镇被云南省列入特色小镇的创建名录。对梯田种粮户实行良种和农资综合性补贴,提高群众种粮积极性,确保7万亩梯田红线。水是梯田的命脉,遗产区水利化程度达39%,灌溉和5万余人安全饮水的问题已得到解决。

  “仅留住‘四大要素’是不够的,无形的文化是哈尼梯田的魂。”非遗保护负责人何志科说,截至目前,当地已有《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吧》《祭寨神林》3个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马建昌这样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位,其他各级别传承人163位。自2010年以来,传承者的培养,每年累计投入都在10万元以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涉及项目76项。

  留住了清泉、红米与古歌,也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梯田核心区新街镇的大鱼塘村,呼山农业众创公司的管理员李正福正向一群德国游客推销当地特产梯田红米。呼山公司流转了340亩土地,采用“稻鱼鸭”的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李正福介绍说,土地流转之后,集约化的管理加上科技做支撑,不仅提高了红米的单产,同时在稻田里集中养鱼、养鸭,综合产出效益大幅度提高——稻花鱼1公斤售价60元,三年的老鸭每只200元以上,1个鸭蛋要卖到2元左右。

  据了解,2018年,梯田周边13个乡镇已推广“稻鱼鸭”模式5万亩,涉及农户8635户,其中核心示范区亩综合产值可望达到1万元左右。近期,生态健康的梯田鸭已进入上海市场,各族群众摘帽脱贫、增收致富的心气更足了。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7日 07 版)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