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军民融合“融”出一片新天地

2018-10-23 13:38: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其核心业务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与民企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路径。

  创新引领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集团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不断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在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申请专利31152项,其中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

  数据显示,集团在加快推动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能力建设方面,总体领域与重点专业研发中心覆盖率达到100%,近80%的专业公司和上市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积极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建了50余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建立完善支持重点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的创新投入机制。围绕制约航天发展的重大核心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航天技术、航天产业及共性技术等方面部署了一大批重点项目。通过航天科技集团创新基金和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基金,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优势科技资源,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始终坚持零缺陷质量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作为航天科技工业“国家队”的责任担当,经多年实践总结的质量问题归零方法,已成为国际航天同行共享的ISO标准。通过优化科研生产环节,实施流程再造,集团已实现发射场周期缩短30%,产品交付周期缩短40%。在宇航领域实施“标准化”“组批生产”等100多项新举措,在民用产业领域实施成本管控措施,成本平均下降近20%。

  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在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发挥央企带动力方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通过军民融合良性互动,培育和壮大了航天产业发展新动能。

  为此,集团成立了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加强在专业咨询服务、宣传推广、信息交流、产业促进方面的指导。并积极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航天科研、试验、生产能力向社会开放,吸引社会单位参与航天科研项目,目前集团外合格供应商数量已接近400家。

  为充分发挥企业航天技术优势,有效利用航天控制、航天动力、航天材料、航天制造等军民共生技术,推进航天优势技术的转化应用,集团将产业研发资金重点向军转民项目进行倾斜。

  同时,积极推进优势民用技术成果参与航天领域科研生产,在航天科技集团的推动下,中国乐凯公司的工业探伤胶片已推广应用于航天产品无损检测,面向电动汽车领域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经过技术转化,也实现了向军用领域的拓展。军民技术双向转化、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近年来,集团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先后建成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成都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与地方联合成立了8个省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开展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军民融合技术研究。牵头成立了一系列产业基金,采用“科技+资本”和“产业+金融”的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助力航天产业军民融合的快速发展。

  目前,集团已累计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对外融资超过1500亿元,所属航天投资及下属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50多个,累计投资金额500亿元以上,孵化出了康拓红外、航天工程等一批高科技产业公司,培育了复合材料、垃圾热解、光伏发电等一批军民融合型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迈向更高端。

  联手民企实现双赢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世界上地球同步轨道分辨率最高的高分四号对地观测卫星选用的是一家民营企业研制的我国口径最大的面阵CMOS相机。近年来,集团在宇航和装备领域积极引进竞争采购机制,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型号产品配套,不断完善评标和后评价等制度,确保竞争性采购公开、公平、公正。目前,竞争性采购工作已取得实效,有效降低了研制和生产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现集团外供应商数量已达7400余家,民营企业占比7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国企与民企协同共进、融合创新,必将为经济发展碰撞出更多更绚丽的火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