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小岗精神”历久弥新

2018-10-18 11:32: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作者:刘新跃、徐济益(均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手印,由此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助力中国改革向纵深推进。小岗村因此被视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40年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当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经过不断丰富,逐渐沉淀和凝练为“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调研,再忆改革历程,重温“小岗精神”,再释改革决心。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小岗精神”是“大包干精神”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向前而历久弥新且熠熠生辉。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手握新时代的入场券,放眼乡村振兴的如火如荼,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进一步诠释“小岗精神”的时代价值,持续发挥其动力支持、价值引领的作用。

  打破思维定式,敢于创造。1978年小岗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创新实践,证明了思想禁锢是难以实现发展的。在此之后,安徽又率先推动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一户一块田”改革等,不断将农村改革引向深入。这启发我们,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式,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村情剖析当地的实际情况,厘清自身优势与不足,瞄准发力的方向,科学谋划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切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此外,改革还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并凝聚蕴藏在他们中的巨大创造力,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在改革中收获更多“获得感”。

  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改革开放以来小岗村能有今天的成就,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发挥了广大基层干部的重要作用,这些干部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当前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广大乡村干部要弘扬沈浩同志等党员干部身上所体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基层各级领导干部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真正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民意,坚持为人民服务,充分调动村民和社会各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汇聚乡村振兴正能量,避免徒陈空文、浮光掠影。

  勇于追梦,敢于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巨大变化,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大包干”之后,小岗人一夜越过温饱线;在沈浩书记以及后任书记的带领下,小岗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致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创新、创业、创意融合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努力推动新时代小岗发展再提升。小岗40年的奋斗史有力证明,弘扬敢于奋斗的追梦精神,就一定能够以苦干续写辉煌,用实干托起梦想。

  “小岗精神”对于安徽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是展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面貌的一个窗口,也是我国农村政策的奠基石,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小岗精神”,不是仅仅讲好小岗故事,擦亮小岗名片,更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展好“小岗精神”。改革越深入,挑战和险阻出现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会更加突出,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持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8日 06版)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