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红手印开启的中国农村土地变革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2018-10-18 11:30:00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字号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蕾):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11月,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下红手印,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状,签订将土地承包到每个家庭的契约,开创了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自那以后,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标志。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记者近日走进小岗村,了解到小岗村农民正在这块土地上探索着新的农业发展之路。

  早上7点钟,小岗村农家妇女曾云就带着外孙女在稻田里喂鸭子了。两年前小岗村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开展稻田养鸭、虾和螃蟹的现代生态农业项目,曾云就负责在这块约5公顷高标准农田上喂鸭和螃蟹。曾云说,她自己家约2公顷的土地已流转出去。现在的工作比以前自已种地轻松了,收入也有保障了:“流转(出去土地)比自己干强,你看流转还能找一份工作还有收入,等于双收入,你自己种地就没时间给人家打工了。我在这干时间也自由,到点儿来喂鸭子,活儿多就多干,活少就少干,一个月能挣3000块钱。”

  曾云的丈夫在附近矿上打工。两口子一年能有三万元以上的收入,在小岗村算是中等水平。

  小岗村村民今天的好生活得益于当年老一辈的一个大胆创举。今年69岁的小岗村村民严宏昌上世纪70年代曾是小岗村的生产队副队长。在当时一年有三个月没有粮食吃的日子里,他和家人不得不去外地要饭。提起当时的情形,他至今都会落泪:“当时(在外讨饭讨到豆芽汤,儿子)余山他妈就讲,早知道能要到豆芽汤喝,把爸爸妈妈也带出来喝点豆芽汤就好了。我一听到这个心里很酸,实际上我也喝不下去,父母在家里怎么度过的饥荒,我心里没有底。那时候我就埋怨自己生不逢时,作为20多岁的人,我上不能养老下不能养小,有好几天都没心思吃饭,汤我都不喝。”

  被饥饿倒逼着的改革发生在1978年11月。严宏昌和当时的生产队长一起,带领18户农民一起摁下实行包产到户的红手印。1982年,中国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从此,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全面推广开展。8亿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释放,中国粮食产量年年提高。小岗村村民从此告别了缺粮饥饿的日子。

  然而到本世纪初,与小岗村一样,种地为生的中国农民依然只解决了温饱问题。对此,小岗村负责人李锦柱说:“为什么一朝跨入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就是大包干适应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赋予了农民自主权,在当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创造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家一户的(生产),又不适应(现代化集约化生产了)。边远的乡村,没有(生产)要素进入,没有资本资金投入,怎么可能有大发展。”

  为了盘活农村土地,保护农民的承包权益,2013年,中国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5年的时间实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小岗村率先在安徽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015年,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

  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家的2.3公顷土地已经拿到了确权证。老严说:“以前没有确权,老百姓怕失地,怕土地流转过以后再回不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没有土地他不能生活呀,所以现在土地确权过以后,农民特别放心。特别是十九大也提出来,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样就给我们农民吃了个定心丸。”

  老严把家里的土地全部流转给种粮大户或公司,他和儿子们腾出时间,开起了农家乐饭馆。这几年,来小岗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老严家的生意越来越好。

  小岗村现有的约1000公顷耕地中,有六成以上参与了流转。小岗村负责人李锦柱表示,小岗村的基础性产业是现代农业,通过土地确权改变土地细碎化的现状,小田并大田,在此基础上,小岗村正探索股份合作、委托贷款等新的经营模式。“一方面是把现代农业做强搞大,另一方面把更多不愿意从事农业的解放出来。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问题这是非常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我家几块地,哪块地在哪个地方我都记得,但我家小孩儿根本不知道我家还有地,指望80后90后回乡种地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要借助于专业化的力量,借助于愿意种地的人。”

  李锦柱说,去年他们已与有中国现代农业排头兵之称的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合作,希望借助这次合作,小岗村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