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我姓原,原子弹的原!”

2018-10-16 19:37:00
来源:新民晚报
字号

  原公浦是谁?“我姓原,原子弹的原。”原公浦,一位84岁的老者,在自我介绍时这样说道。此外,他还有个雅号叫“原三刀”。

  日前,著名央视主持人朱迅来到梅陇修齐讲堂分会场讲述她的“回忆书签”,原公浦为此特地赶去。

  原公浦说,他与朱迅有缘——2004年,朱迅的爱人,也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访谈栏目《面对面》主持人王志,曾邀请原公浦前往北京录制《火红的年代》节目,对原公浦进行了深入采访,这让第一次走进央视的原公浦记忆犹新。而且他和朱迅一样,积极面对病痛和困难。

  走进原公浦的家——一处老梅陇地区的老公房,客厅墙上挂着两幅字和一张电视海报,“原三刀”三个字赫然醒目,两幅字均藏着“公浦”两字——“黄河黄浦,大勇大公”“黄浦江边男子汉,蘑菇云下国公人”。原公浦本人正安详地端坐在椅子上,将他与原子弹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经历了‘看不见的刀山火海’。”原公浦说这句话时,眼里满是自豪。1964年,经过12小时与原子弹的核心——铀球的精密加工,在原公浦最后“三刀”的加工下,铀球达到了组装标准,原公浦成功了!这项工作不仅要确保铀球质量达标,还要避免产生中子辐射的临界事故。加工铀球的过程中,会受到中子辐射的影响,原公浦不得不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这更加大了加工铀球的难度。

  铀球——原子弹的核心部件:由数万人经过十年的努力,从开采矿石开始,把原子弹爆炸的原料一步步从水冶、扩散、浓缩直到转化成半球形的金属铀球。这是第一代核科学家、核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更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原公浦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成败在此一举。当他接受这个任务,准备走进铀球加工区域时,因工作需要保密,他只给自己同单位的妻子留下了一句话,“你把女儿带大。”他的妻子一下子就哭出来了,要知道,当时他们的女儿才1岁。

  这惊魂的12小时,原公浦挺过来了。是精湛的技术、稳健的定力、孤注一掷的决心,成就了原公浦,也成就了第一代原子弹人的梦,更助力了中国的强大。

  “为什么会选择我?”原公浦笑了。他是一个敢拼的人,自16岁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当学徒,3年之内就达到了四级工的标准。他的心中有一个梦想——学习技术,技术强国。于是,他一边学技术,一边上夜校,一门心思钻研技术、加强理论学习,一年之后又跃升为五级工。在国家需要技术人才的时候,他第一个报名,来到了茫茫戈壁滩,开启了他艰苦而伟大的梦想。

  退休后,原公浦回到了上海。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总觉得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梅陇镇“陇上益友”讲师团,此后,他的足迹遍布梅陇,给梅陇的党员群众带去原子弹的故事,带去国家强大的故事,带去一代人追求人生理想的故事。他还被评为第六届“可爱闵行人”。

  如今,他因身体原因,不得不退出陇上益友讲师团,但只要有访客,他都耐心地讲述。那些泛黄的工作笔记、擦拭得一尘不染的勋章,见证着他的一生。有记者、医生、企业家、离休干部、退休军人在了解他的境遇后,都纷纷提供帮助。党委、政府、居委也十分关心他,经常到他家探望,给予鼓励。

  “我现在生活很幸福,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感谢祖国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参与到这项强军强国工程中。我很知足,我不觉得我生病了很痛苦,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关心我,谢谢你们。”原公浦真切地说。

  正如他的名字“原公浦”一样,他是一位人民的公仆。改革开放40年,正是因为有了像原公浦这样无数为国、为民付出的人,才有了如今强大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幸福的中国!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