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大连:高水平开放结出累累硕果

2018-10-10 09:50: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光明日报记者 吴琳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曲琦

  1984年,国务院将大连列为全国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并批准为计划单列市,拉开了大连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积极把握全球化机遇,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今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成效突出的城市名单,大连成为辽宁省唯一受到表彰的城市。

  快速腾飞 接续奋斗

  1984年10月15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金县马桥子乡举行奠基仪式。农民一听说是建设需要,在不知道会有多少动迁费、啥时候分新房的情况下,很快搬到亲戚家或过渡房,没出现一家“钉子户”,这种拓荒牛精神成就了开发区的快速起跑与腾飞。

  1987年10月,中国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成立,从招商到建设,只用了半年时间:8月初,日方企业提交建厂申请;8月7日,开发区将修改意见反馈企业;9月3日,企业方带着申请建厂报告正式文本等飞到大连,3天后,大连市有关部门全部审核完毕;28日,审批程序全部完成。当年12月,中国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开始建设。

  1990年入职的孙军,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工,成长为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第一任中方总经理。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我们的主要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多数是日本人,现在都是中国人来担任负责人。”30多年来,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先后6次增资扩产,累计实现创汇约30亿美元,实现利润约27亿元,小型直流马达市场占有率排名世界第一。

  这只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蓬勃发展的一个小小样本。从一个小渔村到神州第一开发区,再到东北首个国家级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的出发地马桥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不曾被忘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时时在这里激荡。

  腾笼换鸟 不断升级

  1991年3月6日,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当时,人们不知道高新区为何物,常常写成“高薪区”。

  高新区第一个项目是“科技一条街”。在不足500米长的街道上,云集了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100多家。虽然财政收入有了保障,可高新区不断质疑自己,迅速“腾笼换鸟”,引进了光洋瓦轴、通用热力、美罗药业等一大批中外合资或独资的高技术企业。

  1998年,我国第一家上市企业东大阿尔派来到大连寻求全国扩张的第一个落脚点,以此为契机,大连软件园诞生了。大连软件品牌逐渐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叫响。2000年6月,专门面向海外学子、以提供项目对接平台为内容的“辽宁(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在星海湾拉开序幕,“北大连、南深圳”一时成为海外学子回国获取创业信息的两个必选之地。

  第一个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第一个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从1993年的300万元财政投入,到2015年高新区软件销售收入突破1087亿元,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4亿元的成绩。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区扎根的就有IBM、HP、Sony、埃森哲等119家。高新区不仅是大连产业升级的核心,更肩负东北振兴的使命。

  迈入高端 走向世界

  40年前,七顶山街道是当时金县一个最普通的乡镇,土地贫瘠,干旱缺水,人均收入排在大连最末。如今,拥有25亩大樱桃园的村民葛治星,年收入26万元在村里只能算中等收入水平。

  1982年,葛治星和村里的年轻人率先种起了大樱桃。后来村里持续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现在,全村900户家家有果树,村里还兴建了占地7万平方米的大樱桃交易市场,吸引全国各地800多家水果经销商进驻。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突破7万元。

  如今,大连全市樱桃生产面积1.87万公顷、产量16.88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0.42%和21.1%,大樱桃采摘已成为全市农业休闲旅游的头号品牌,直接创收超过50亿元。2017年,樱桃线上销售超过8000吨,同比增长80%。大连大樱桃、蓝莓、苹果等一批省市名牌产品成功进入欧美高端市场。

  如今的大连,“四个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璀璨崛起,城市功能不断升级。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谭作钧表示,大连将坚持走出去、坚持创新、坚持改革开放,结合大连的优势和特点,确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600万大连市民将不懈奋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0日 01版)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