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悬银盘,月洒清辉。每逢中秋佳节,团圆与相思总能触碰你我心尖。天涯共此时,你在做什么?
“和家人在阳台赏月,边吃月饼边体会‘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恬静”“跟亲人约好,中秋夜各拍一张月亮照发到微信群里”“加班间隙,用视频通话给老婆唱《十五的月亮》”……中秋之夜,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大江南北的人们都会仰望这一袭月光。在这样的节日,平时忙于“在路上”的人们实现了“在一起”,于“每圆处即良宵”的团聚中品悟亲情与温暖。而祭月赏月仪式、经典诗文咏诵会、专场花灯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则让人们在“且喜人间好时节”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中,始终高悬着一轮亘古不变的中秋圆月,并化为一种厚重的精神寄托。近年来,中秋的节日味道渐浓。人们发现,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有机耦合,不仅给漂泊的人们提供了团聚的契机和理由,更映照着大家对佳节所深蕴的文化价值的认同。这是心的回归,也是心的自信。它重千钧、值千金,擦亮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寄托的是我们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培植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统节日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节日,特别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中秋等传统节日,堪称民族文化记忆“活的灵魂”,可说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文化中国的代表性“表情”。立足这样的时间节点,金樽对月、抚今追昔、共享盛景,给人的记忆最深刻、最鲜活,最能促人在思考中品味传统节日的价值意义,并使之成为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基因。正是这样的记忆与基因,悄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影响着一代代人朴素的道德认知与精神追求。
中秋不是孤寂的狂欢,而是思接千载的心灵约定;节日不是简单的聚会,而是品味传统的文化盛宴。如何赋予传统节假日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加淳厚的内涵,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节日不仅仅意味着假日,只有激活共同记忆、引起精神共鸣,过节才更有韵味、更值得铭记。各地开展的多项中秋文化活动也启示我们,在增进传统节日仪式感的同时,努力让过节模式有新的呈现,传统文化才能澎湃起时代的浪花。如此,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自然就能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播撒传承、赓续绵延。
魅力中秋,我们望天上月圆、盼人间梦圆,在沉静与思考中书写着文化自信。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5日 04 版)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