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风从海上来】渔村芦苇荡变世界第一海港 40年“甬”立潮头海洋强市变生态海港

2018-09-16 20:09:00
来源:未来网
字号
  今年以来,宁波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六争攻坚”决策部署,对标一流、拉高标杆、精准发力、务求实效,实现了人才总量与质量“双突破”、人才政策与平台“双提升”。
  未来网宁波9月16日电(记者 张冰清)“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甬城宁波是一座“向海而生,倚港而兴”的城市,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建设海洋强市的步伐不断加快。
  国际港城:从渔村芦苇荡到世界第一海港,40年前的年货运量现在一天完成
  夜幕降临,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灯火通明,3400多米的集装箱码头岸线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作业景象。宁波舟山港的变迁、开发区的成立,都见证了40年来不断“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开放轨迹。
  宁波舟山港口理货员徐兴华,回忆起1978年12月25日自己第一天到码头的情景时,他感慨道:“北仑港只是小渔村旁的一片芦苇荡。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1978年宁波舟山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不过214万吨,如今,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破10亿吨的海港——宁波舟山港汇聚浩荡物流,平均每天有270万吨的货物从这里进出中国、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连续9年排名世界第一,集装箱量位居全球第四。
  1989年5月3日,北仑港区二期打下第一根桩,拉开了浙江首个集装箱专用泊位建设的帷幕。那一年,港机专业毕业的胡松虎是当地引进的第一批大学生。“那会儿天天盼船来,可大半年就5000个集装箱,让一群大学生有点迷茫。”胡松虎说起当年的情形仍然记忆如新。
  去年,整个港口的集装箱量已突破2460万标箱,居世界第四,全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连续九年问鼎全球第一。当初全年仅214万吨的货物吞吐量,现在一天就能轻轻松松完成。而胡松虎所在的北仑集装箱码头,每台桥吊每两分钟就可以装卸一个集装箱,每天进出的箱量超过万个,比当初一年的量还要多。
  生态之城:善待海洋 可持续发展 引得“神鸟回归”
  前不久,韭山列岛监测志愿者在岛上发现,有上千只大凤头燕鸥或栖息求偶或觅食盘旋,其中有10只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世界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
  在象山野鸟保护志愿者大队秘书长丁鹏看来,“神鸟回归”缘于开渔节的护海行动。从号召民众不吃海鸟蛋、不捡海鸟蛋,到“神话之鸟”群栖韭山列岛,再一次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倡导的“感恩海洋、保护海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现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景不再局限于书本,而在宁波象山徐徐展开。
  早在1998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开渔节时,面对渔业资源衰竭、捕捞强度增大、海洋环境恶化的新情况,象山渔民就发出了“保护海洋”的强烈呼吁,率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延长东海渔区休渔期的建议,并被采纳。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是历届开渔节的主题口号,吸引民众自觉地加入爱海护海行列。伴随着这句越喊越响的口号,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先后升格为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渐成社会共识。如今,象山的渔民在准备出海“行头”时,都会自觉多装一些塑料袋,以便将出海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带回岸上来。不仅如此,渔民们还主动放弃了对鱼类幼苗有杀伤力的渔具和仪器,给大海休养生息的空间。
  渔民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也不断增强。每当误捕中华鲟、达氏鲟、海龟等国家保护动物时,渔民们会及时放生。象山渔民每年都要向大海放流自己培育的鱼苗、蟹苗。
  象山是海洋与渔业大县,被列入全国渔业五强县。海洋捕捞一直为我县沿海地区的基础产业,也是传统产业。近年来,东海海洋资源日益枯竭及渔船的人工成本、财务成本不断增加。2014年浙江省率先启动渔场修复振兴计划,并开展“一打三整治”行动。
  同时,浙江省出台渔民减船转产方案,实施渔船“双控制度”,压减海洋捕捞能力,与此同时,实施总量管理制度和伏季休渔管理,促进“幼鱼保护”人大立法等,从而实现海洋捕捞强度与海洋资源可捕捞量之间的平衡。
  人才之城:精准发力,实现总量与质量“双突破”
  宁波市委人才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人才11万人,同比增长22%,总量超23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3万人,总量达39.8万人;接收高校毕业生数、迁入户口数分别同比增长20.9%、30%,均创近年来最高增幅。
  自去年年底以来,宁波市“3315计划”“泛3315计划”“3315资本引才计划”等三大计划全面实施,“1+X”人才政策升级版完成拟定,人才落户新政、院士工作站政策升级实施。同时,人才安家补助、购房补贴等政策持续落实,专家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出台,覆盖更全面、指向更精准、支持更有力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体系加快建立。
  今年以来,宁波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六争攻坚”决策部署,对标一流、拉高标杆、精准发力、务求实效,实现了人才总量与质量“双突破”、人才政策与平台“双提升”。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