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风从海上来|南通:优势产业搭载人才,打造江海之滨发展高地

2018-09-16 16:19:00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南通,最有希望成为江苏第四个加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数据显示,2017年,南通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50亿元,增长8%。上一年的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今后五年,南通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万亿元。

  “跨江融合,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一直是南通发展的战略取向。”

  今年4月26日,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在上海举行的“南通高质量发展环境说明会”上说道。在此次说明会上,陆志鹏详细介绍了南通的交通及基础设施优势、优良的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等等。

  “作为上海的‘北大门’,南通在2018年将进一步推进跨江协同、江海联动,加快对接上海、走向世界,并以交通引领沪通同城化,开展加密过江通道、市域铁路、机场客运枢纽规划研究。”1月8日上午,江苏省南通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南通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了上述内容。

  大江大海赋予了南通鲜明的江海风貌。1984年4月,南通被国家列入首批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

  南通江海交汇。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南通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江岸线长166公里,206公里海岸线上拥有全国四大渔港之一的吕四港。江海组合港发展格局加快完善,坐拥码头泊位292个,港口吞吐量2.35亿吨。

  兴实业,南通一直走在前列。

  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已成为南通三大支柱产业。近来来,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引进的重要地位也摆上南通市进一步发展大局的桌面。

  南通如何当好上海的“北大门”?强势支柱产业如何保持活力?

  日前,“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集中采访活动在南通市启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这次活动中目睹了南通的发展成就和前瞻定位。

  优势产业造就南通发展

  在南通,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是三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南通三大新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布局落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跻身国际国内领先地位,高质量发展成就也展现在人们面前。而这种三大支柱产业协同三大新产业的模式,被总结为“3+3”。

  2017年,南通市“3+3”产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使得成为全省唯一受国务院表彰的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今年5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来南通视察调研时,勉励南通“努力成为江苏沿海崛起的龙头,争当全省解放思想跨越赶超的先锋、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先锋、新时代全省干事创业的先锋”。

  古语有云:“究议宁民,劝课农桑。”

  南通是纺织之乡,家纺年营业收入约占全国1/2,迫切需要发展特种增强纤维、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性后整理等高端纺织产品和技术。

  在南通叠石桥,纺织发展尤为瞩目。

  譬如南通叠石桥家纺产业基地覆盖周边8个县市(区)、3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50多万,拥有家纺企业2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家纺企业 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及外贸企业300多家,家纺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亿元,外贸供货额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江苏省内占比拿下半壁江山。

  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是东部沿海地区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小乡镇。

  从脚踩缝纫机绣枕巾、桌布起步,叠石桥在夹缝中生存、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叠石桥的发展壮大与当地党委政府强力推进密不可分,特别是1983年后,海门叠石桥当地党委、政府借改革开放之东风,专门出台文件,积极鼓励和支持家纺产业的发展,先后六次将市场加以扩建,总投资6亿多元。

  经过30多年发展,叠石桥家纺产业已从传统手工艺、普通缝纫机生产,现在已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公共服务优质、功能配套健全”的超级家纺产业集群,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大国重器,驰骋“深蓝”。

  今年6月8日,各地高考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而停泊在启东的造岛神器“天鲲号”迎来海试大考。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6月8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驶离码头,经由长江口北角开往浙江花鸟山海域进行为期3天的海试。

  这次离港,“天鲲号”的动力系统和推进系统等将首次接受海洋环境的“深蓝”挑战,向着成为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关键一步。

  2017年11月3日,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资并联合设计,上海振华启东造船厂建造的6600kW绞刀功率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

  将“天鲲号”称为头号“造岛神器”,并不为过。

  天航局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天鲲号”融合了当前世界最新科技,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现役亚洲第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

  此前被网民称作“造岛神器”、亚洲第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的“天鲸号”,是由天航局投资,上海交通大学与德国企业共同承担设计。“天鲸号”在执行吹填作业时,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远6000米外。

  而“天鲲号”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掘深度可达35米,能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岩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输送到最远15000米的地方。

  不仅如此,该船还配置通用、黏土、挖岩及重型挖岩4种不同类型的绞刀,相比于老大哥“天鲸号”,可以开挖海底硬度更高的岩石。

  “天鲲号”的工作效率到底有多高?该船监造组船体工程师孔凡震向澎湃新闻做了形象生动的解释:“假如使用‘天鲲号’挖掘填满一座‘水立方’,功率最大的情况下只需要6天半时间。”

  天鲲号在南通的组装建造,是当地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一个侧影。

  启东滨江临海,江海岸线尤为丰富。为充分利用沿江岸线的优势资源、平均水深8米可建造5—10万吨级大型船只的港口码头资源以及纵深1—2.5公里的腹地资源,2011年成立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

  作为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南通船舶产业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10,海工装备占全国市场1/3,正加快船舶产业向高技术绿色船舶、海工关键技术研发、特种海洋工程船等领域迈进。

  南通电子信息产业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多个细分领域全国领先,设立了1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开发引进智能终端及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和技术。下一步,南通市将着眼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将上海的创新优势、平台优势与南通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深度互补。

  但是,挑战仍然存在。

  据南通市统计局公开信息,2018年上半年,“3+3”产业完成产值4248.3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船舶海工产业、高端纺织产业增长较缓。

  如何解决产业面临的困境?南通走出了多条路。打造人才聚集地,就是其中之一。

  筑巢引凤打造创新南通

  经济发展,人才为先。

  近些年来,南通市大力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吸引人才动作不断,江海英才计划、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等人才政策纷纷出炉。

  中央创新区是南通积极策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北大门”的重要举措,也是南通培育现代产 业创新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规划,这里将建设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聚力创新、聚拢人才、聚焦产业,建设南通版“科创特区”。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科创项目落户,中央创新区建立100亿科创基(资)金和建设100万平米人才公寓,全力扶持创新创业主体发展,保障人才在中央创新区安居乐 业。目前已有3家顶尖国字头科研院所、2个高端院士团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50多个包括世界 500强、院士和千人计划专家、上市公司在内的重大项目也在洽谈之中。

  时间回到2015年。当时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的彭冬,看到智慧建筑国际创业大赛的宣传以后带着自己的技术和团队来到南通。

  彭冬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南通开发区为我们提供厂房、办公室、人才公寓,可免费使用3年,为创业人才提供购房补贴。我们7人团队中将有包括外籍教授在内的5人在南通定居。”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今年6月15日举办的南通市江海英才创业周大会上,南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徐惠民在介绍南通市的人才政策时提到,“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引领、青年人才倍增、通籍英才归雁、高技能人才培育”四大计划,制定出台“人才八条”以及22个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并且在创业扶持、项目补助上也为项目落户南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跨江融合、接轨上海”是南通市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

  南通与上海仅一江之隔,江海交会,是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目前正在全力准备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在此前向澎湃新闻表示,南通和上海产业对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上海的落后产业转移到南通去,而应使南通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产业支撑腹地。

  “在理念上要正确认识,南通对接上海不应该是简单地将上海的落后产业转移到南通,而是应使南通成为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南通目前所做的人才、产业、交通上的准备,将为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打下基础。”李伟说道。

  通江达海,南通的发展精神在于勇立潮头。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