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习近平为这些老师点赞,他们是谁?

2018-09-12 12:04:00
来源:新华社
字号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2014年9月,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同学校师生代表进行座谈。

今年9月10日

我国第34个教师节

无论走多远

我们都不应忘记

陪自己出发的老师

他们的爱很大

在方寸教室走到白头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他们的爱很小

在三尺讲台挥洒血汗

三寸白粉笔,一颗赤子心

今天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

早已毕业成材甚至再为人师

但对老师的爱与感恩

却成了心底最珍贵的回忆

古人云

“疾学在于尊师”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近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

多次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点赞

语重心长,掷地有声

重温他们的故事

道一声节日快乐

1

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

如今

人们看到开国大典的纪实片镜头

一定会记得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像

画面上毛主席慈祥微笑

已年近百岁的周令钊老人就是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像的绘制者

开国大典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周老曾在中央美术学院

实用美术系、壁画系先后任教

他擅长油画、国画和美术设计

还是第二、第三、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师

1950年中国共青团团旗

1955年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

解放勋章的设计者

被称作“国家形象设计师”的大艺术家

图为2013年7月19日,周令钊和夫人陈若菊在北京家中。张晶摄影

前些日子

周令钊、戴泽、伍必端、詹建俊

闻立鹏、靳尚谊、邵大箴、薛永年

等8位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表达老一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

对进一步加强美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心声

2018年8月30日

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

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并就做好美育工作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

  长期以来,你们辛勤耕耘,致力教书育人,专心艺术创作,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耄耋之年,你们初心不改,依然心系祖国接班人培养,特别是周令钊等同志年近百岁仍然对美育工作、美术事业发展不懈追求,殷殷之情令我十分感动。我谨向你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

2

15位交大西迁老教授

1956年的夏天

交大西迁

在上海徐家汇火车站

1000多名交大师生背负行囊

心潮澎湃地与送行的人群道别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乘车证上清晰的一行字

承载着一代人建设新中国的壮志豪情

这是西迁后的交大校园一角(资料照片)。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

这群人

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开启了一个建设西部科技高地

和一流大学的风云甲子

他们中

有年近花甲的“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

也有携妻带子全家离沪的青年教授陈学俊

他们在决定出发的时候

就做好了从此扎根黄土地的准备

西迁60多年

西安交大至今累计为国育才25万多人

培养出的33名院士中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

是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科教高地

这是从西安兴庆宫公园俯瞰西安交大校园(2015年4月13日摄)。

而当年那1400名

从上海迁来的交大教师中

如今只有300多人健在

其中的大多数逝者都长眠于黄土地下

用他们当年一起西迁的同事或同学的话说

这一代人是

“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党的十九大召开

让西安交大的师生们倍感振奋

史维祥等15位交大西迁老教授难掩激动

决心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一封信

汇报他们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

和学校西迁以来的发展成绩

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了他们

  2017年,我又收到很多群众来信,其中有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乡亲们,有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有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也有南开大学新入伍的大学生,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3

黄大年

2009年的冬天

当时已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的黄大年

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待遇

怀着一腔爱国热情

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吉林大学

有外国媒体报道说:

他的回国

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

后退100海里

归国后

黄大年带着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

用五年时间完成了

西方国家二十多年走过的路

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

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即使因胆管癌躺在病床上时

还执意坚持一边打着吊瓶

一边给学生们答疑解惑

2017年1月8日

科学的星空中

这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年仅58岁

“振兴中华

乃我辈之责

他用一片赤诚之心

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5月)

4

北京市八一学校

2016年9月9日

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

深情回忆起小学和初中的求学时光

说起当年的老师、同学

总书记对他们的名字记忆犹新

如数家珍地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往事

习近平边走边看、边问边忆,感慨道:

“我非常怀念那段岁月。

不管走到哪里,

我都惦念着母校,同母校保持着联系。”

八一学校几位退休老教师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师生见面分外激动

习近平同陈仲韩、陈秋影

等几位老师一一握手

愉快回忆往事

聊起其他老师、同学的近况

一位老师对总书记说:

“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

习近平答道:“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

5

李保国

他是老师,又是农民

他是“财神”,又是愚公

屹立于三尺讲台

奔波于田间地头

生前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

他把课堂搬进山沟

把实验室放在果园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他把学生“赶”到乡村

用实践的方式言传身教

资料照片:李保国(前)带领学生实习(2009年11月29日摄)。

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的日子里

他推广实用技术36项

帮助农民增收35亿元以上

10余万农民在他带领下脱贫致富

还主持完成了9部教材的编写

承担着多门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的课程

全年达416学时

日夜奔波风餐露宿

不知疲倦钻研创新

2016年4月

他最终倒在了这片深爱着的土地上

成为扎根太行山上的

一棵参天大树

  “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6月)”

6

汤一介

他是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

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一生致力于推动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梳理、建构中国哲学体系

自己却沉静内敛、为人平和

不愿意被称为“哲学家”“国学大师”

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

他始终是中华文明的传道者

自1947年

升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

此后一生

都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

他的书房除了窗户和门,两面墙都是书

从地板一直摞到天花板

2003年

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大主持制定

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

“《儒藏》编纂与研究” 方案

整个项目涵盖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

  2012年3月24日,汤一介在北京什刹海书院举行的什刹海论坛 儒学季上发表主题演讲。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在他眼中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夕

当一个民族处在复兴之时

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

从中汲取力量

2014年教师节前一天

汤一介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享年88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一位赤子的国学情怀

永久地留了下来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大与87岁的国学泰斗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与师生座谈时,习近平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7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学生

2000年

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

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

及继续深造的机会

远赴新疆且末县支教

在西部丈量自己的人生

图为2000年部分毕业生在赴且末出发前在七六烈士纪念亭宣誓入党。新华网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即使在新疆

且末也是最遥远的地方

它南临昆仑雪山

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

他们不畏艰苦,扎根当地

用塑料棚搭建教室

用木墩当孩子座椅

把无悔的青春

奉献在讲台上

图为志愿者闫俊良和藏族学生们在一起合影留念。图片来源:新华网

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

但他们就是要做一株株格桑花

为雪域高原带来美丽

在他们的带动下

越来越多的保定学院学子投身西部支教

有人一去就是十多年

截至2013年

这所学校已有97名毕业生

在新疆、西藏、贵州、

重庆、四川等地基层工作

2014年

这批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汇报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5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了:

  “

  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

  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代表回信(2014年5月)

  ”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回想我们青春年少的日子

老师们充满关怀和耐心

和我们温暖地对话

安慰那颗浮躁的心

时光匆匆

岁月如歌

可能再相见的时候

他们的些许青丝已成白发

但不变的

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们的感恩

秋冬几番轮回

心中依然惦念

今天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