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范例
9月3日至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本次峰会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 - 2021年)》,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提出了“八大行动”,为未来3年合作提供行动纲领。这两份文件是对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的自然承接与发展,集中体现了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
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硕果累累。
首先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再添新动力,这是核心成果,也对其他领域的成果产生了强烈的溢出效应。
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中非在传统优势领域和新经济领域将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非洲是“一带一路”的自然和历史延伸,“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二者强强联合,必将助推中非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非合作也将迈上更高层次。
其次,本次峰会改善全球治理现状,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重塑了国际对非合作范式和规则,有助于引领国际对非合作、南南合作。
近年来,随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多边主义遭遇严峻挑战。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连同博鳌亚洲论坛等四大主场外交,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多边外交合作机制,表明了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提供有益经验。
自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非合作论坛相继增加了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3名新成员,本届论坛,巴罗总统、特罗瓦达总理、卡博雷总统分别率领三国代表团出席本届北京峰会,扩大了原有论坛参与国规模,这有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中非合作论坛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有助于非洲的发展壮大和全球南北关系的平衡。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联合国、G20和金砖国家等国际机制将会更加重视非洲议题。
再次,峰会有利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倡导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践行者。中国认真践行“正确义利观”、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等理念,以及坚守不干涉非洲国家发展道路、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等“五不”原则,塑造了国际关系的楷模,代表着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合作”一词在习主席讲话中共计出现61次,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体现出此次峰会的鲜明主题。欧美国家对非关系侧重于单一援助且附加援助条件,而中国更乐于以双赢为目标、以平等伙伴的姿态面对非洲,开展集合了援助、投资和贸易等多途径的有效实践。
最后,本次峰会促进中非在安全、经济、生态、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夯实民意基础。
在安全领域,中国决定设立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基金,继续向非洲联盟提供无偿军事援助。支持萨赫勒、亚丁湾、几内亚湾等地区国家维护地区安全和反恐努力;设立中非和平安全论坛,在共建“一带一路”、社会治安、联合国维和、打击海盗、反恐等领域推动实施50个安全援助项目。这体现了中国主张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在经贸领域,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直接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非洲资源类出口产品的价格,并降低了非洲市场上消费品的价格。非洲获得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机遇,中国企业、中国标准、中国产品也积累了“走出去”的经验。
在生态环保领域,提出了建设“绿色之路”。中国决定为非洲实施50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有助于中非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环保领域交流合作。
在文化领域,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实施50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打造中非媒体合作网络;继续推动中非互设文化中心;支持非洲符合条件的教育机构申办孔子学院;支持更多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这有助于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扩大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智库媒体、妇女青年等各界人员交往,夯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秦立志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