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习语|听!习近平讲非洲故事
9月3日至4日举行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是中国今年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也是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团圆,更是中非关系更上一层楼的一座里程碑。
这几年,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讲过许多精彩的中非友好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回顾和聆听。
故事1:塞内加尔老人“圆梦”宁夏
“2013年,65岁的塞内加尔老人比拉马参加‘感知中国’知识竞赛。他从全球25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高奖,并被邀请到中国旅游,实现了多年的访华夙愿。”
——2018年7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塞内加尔《太阳报》发表题为《中国和塞内加尔团结一致》的署名文章
“故事里的事”:
“感知中国”知识竞赛由中国媒体发起,对中国一直兴趣浓厚的比拉马积极报名参赛。作为特等奖的获得者,他得到了去“塞上江南”宁夏旅游的机会,从而圆了自己的“中国梦”。首次访华给这位非洲老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著名景点沙坡头,他说:“乘坐沙漠冲浪车时的颠簸,让我想到了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为了夺得桂冠或者仅仅是完成比赛,勇敢的车手们必须驱车穿过大片的沙漠。这真是了不起的壮举。”
故事2:津巴布韦儿童“非爱不可”
“据我了解,旅居津巴布韦的华侨中间有一个名为‘非爱不可’(Love of Africa)的妈妈团体,还有一位连车牌号都被当地孩子熟知的‘程爸爸’(Father Cheng)。他们多年如一日给当地孤儿送去关爱和温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津友好的‘现在时’,也培育着中津友好的‘将来时’。”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题为《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的署名文章
“故事里的事”:
“非爱不可”爱心妈妈团成立于2014年,是津巴布韦华商会名下的一个公益慈善组织,旨在帮助津巴布韦的弱势儿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短短几年时间,“非爱不可”爱心妈妈团为津巴布韦几十家孤儿院捐助食品、生活用品和娱乐设施,为50多个孤儿筹集学费。2016年8月,“非爱不可”爱心妈妈团还在哈拉雷北郊的贫民区捐建一所孤儿院,接收12名孤儿。一系列大爱无疆的善举得到了津巴布韦政府和老百姓的称赞。
故事3:中国玉树有个“刚果小学”
“2010年4月,中国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刚果政府慷慨解囊,向灾区捐建了一所小学,萨苏总统亲自将其命名为‘中刚友谊小学’。现在,灾区的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新校舍,他们可以安静读书学习,在运动场上奔跑欢笑。该校全体学生在写给萨苏总统的感谢信中动情地说:‘鸟儿因为有了天空的广阔而更加自由,骏马因为有了草原的宽广而更加健壮,鲜花因为有了阳光雨露而更加艳丽,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刚果政府和人民的帮助而更加美好。’”
——2013年3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的演讲
“故事里的事”:
2010年4月14日,中国玉树发生地震。月底,在参加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时,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表示希望在玉树灾区捐建一所小学。中方考虑到玉树位于青藏高原,捐建一所完整的寄宿小学成本较高、对刚果负担较重,因此建议仅捐建一座教学楼或图书馆。但萨苏随即表示:“不,刚果要捐建的是一所小学,一所完整的小学,不管造价多高,刚果都会承担。”经双方协商,刚果共和国捐赠160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中刚友谊小学。学校占地面积是震前孤儿学校的4倍多、校舍面积是之前的近7倍。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和配套设施,能满足240名学生的就读需求。
故事4:坦桑尼亚热播《媳妇的美好时代》
“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发展,中非人民越走越近。一些非洲朋友活跃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演讲
“故事里的事”:
2011年11月21日,斯瓦西里语版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开播。作为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优秀电视剧走进东非”项目的开局之作,斯瓦西里语版36集《媳妇的美好时代》是首部被翻译成非洲本土语言并进行配音、在非洲的国家电视台播出的中国电视剧。该剧在坦桑尼亚由当地最具号召力的人气明星担纲配音、重新演绎。随后,《媳妇的美好时代》很快成为许多非洲国家的热播剧。
故事5:卢旺达有了规模化的服装厂
“中国企业家积极响应卡加梅总统提出的‘卢旺达制造’发展战略,创办的服装公司为卢旺达发展本国制造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7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卢旺达《新时代报》发表题为《中卢友谊情比山高》的署名文章
“故事里的事”:
卢旺达政府当前正推行“卢旺达制造”计划,旨在提升本国制造业的产量和质量,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并增加出口。曾经,卢旺达没有真正规模化的服装厂,只有小作坊。2015年,中国人开办的C&H服装厂改变了这一状况,不仅解决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还为当地服装制造业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装备。“撸起袖子加油干!”被翻译成英语和当地语挂在墙上,8000平方米的厂房内工人们各司其职,在21条生产线上井井有条地工作。他们生产的服装20%在卢旺达销售,80%出口欧美国家。
习近平主席讲述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或暖意融融、或鼓舞人心,传递着中非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随着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相信更多的中非友好故事将会上演。
新华社记者:王卓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