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叫板传统种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让戈壁滩上稻花飘香
光明网8月15日讯(记者 王春晓)塞外边疆,从凉州词和古边塞诗里飞出的猎鹰盘旋在新疆这块广袤而又荒芜的土地上,万里萧条。而正是在这样水资源极其缺乏的情况下,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却让近4万亩的水稻种在旱地里并实现量产,每年最高达到亩产839公斤,一亩地节水近2000立方,造福全疆。
十年磨一剑 共获得400项专利
有人说过,来到新疆只能看到两种颜色,沙子的黄和天空的蓝,而记者来到天业膜下滴灌稻试验田却还看到了满眼的绿色,种在旱地里的水稻已长到一米高,还有一个月就成熟了。仔细看水稻田里,没有一滴水,而是在一张薄如蝉翼的神奇的塑料薄膜的覆盖之下,无数条粗粗细细的管子、带子,宛如大大小小的血管,游蛇般迅速地伸进农田的“皮肤”和“肌肉”,织起一张神秘的大“网”。据介绍,仅仅是这200亩试验田,利用膜下滴灌技术这项技术就能节约4000立方的水。
“2004年我们成立的专项研究小组,那时候我们几个人每天都在一小块地里做实验,试了上千个品种,一口气干了5年,第一块试验田成功。通过膜下滴灌技术,水稻不再需要种在水田里,精准浇水,精准施肥,我们新疆也能吃上自己种的水稻了。”为了更直观的让记者感受到水稻长在旱地里,新疆天业有限公司农研所主任陈伊锋主动要求站在稻田里接受采访。他说:“2009年我们进行大田试验示范,2011年2月‘膜下滴灌水稻机械化直播栽培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七度沙枣花开,七度红柳花谢,如今我们已经探索出一套世界首创的高效、优质、生态的膜下滴灌水稻现代化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的突破可以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率,改变传统水稻田的施肥、施药方式,如今已获得大大小小近400项专利。
普及全国 远超海外
随着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的实施,集团在石河子市北工业园区天业化工生态园建设600亩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集成示范了与课题相关的多项研究成果,包括小流量高频灌溉技术、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穴直播一体作业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种植户只需要在手机里指挥,根本不用下地,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我想让那一块地长得高就可以让它长高,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全程遥控。”王永强说。
技术在节水、节肥、节约人工等成本方面合计每亩较水田可节省350元左右,减去当年投入的滴灌器材、地膜等合计150元,每亩仅节支一项比常规水田增加200元左右收入,节支增收合计每亩地可增经济效益500元左右。
目前,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都已经将这种技术投入使用,天业灌溉系统在国内外已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近7000万亩,并成功走向世界15个国家。每年在非洲的许多国家也会要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技术员去传授这种新技术。
一加一减 为职工把账算明白
天业集团董事长宋晓玲说:“膜下滴灌技术的普及对于种植户来说播种、定苗、除草、施肥、拾花都不用干了,节水、省肥又省药,人力物力都得到大大节省,这是减。而由于种植密度加大,田耕面积减少,亩产值一般都能增加50%左右,这是加。这一减一加,种植户受益程度显而易见。”
同时对于天业集团来说,他们因此项技术的研发连获大奖,2016年还获得具有中国工业“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工业大奖。这不仅仅是改写了灌溉史,更重要的是在那张神奇的塑料薄膜“掩护”下,碱滩变良田,戈壁变绿洲,每天都在悄悄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