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发展的国际关系学

2018-07-31 15:34: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国际关系学是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学科。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而恢复重建,经过40年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积累了丰硕成果。近年来,伴随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我国与世界的互动逐渐加深,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并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关系学界立足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大实践和经验,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学术支撑。回顾4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对进一步提升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层次和质量、更好发挥其对外交实践的智力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从那时起,中国国际关系学进入恢复重建继而快速发展阶段。40年来,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长足进步,并为推动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4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多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陆续出版,国外一些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著作先后有了汉译本,主题多样、数量可观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论文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置了多个国际关系教材项目并取得预期成果。

  梳理辨析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学者开始向国内学界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随后大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著作的汉译本陆续出版。伴随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著作的引进,中国学者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对其进行了细致梳理、深入解读、认真辨析。目前,中国学者已经基本完成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介。

  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国际关系的演进状况和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国际关系研究主题日趋丰富。一方面,传统议题研究推陈出新,如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时代主题、国际格局、国际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角度不断扩展;另一方面,新议题不断涌现,如全球治理、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研究受到关注。由此,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日益深刻,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把握更加准确。在研究方法方面呈现多元多样特点,既有对传统人文方法的沿袭,也有对大数据等新方法的尝试。方法意识不断强化、方法运用能力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整体进步。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能否形成符合学术界公认标准的理论流派,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40年来,中国学者在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方面持续发力,并不断取得新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理论自信、学术自信日益增强,逐渐跳出以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强权政治等为基础的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窠臼,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着力打破国际关系理论由西方学者垄断的局面。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顺应国际社会对国际关系新理论的期待,立足中国外交实践,力图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来研究阐释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突破,逐渐开创了学科发展新局面。

  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术机构和学科点是学科发展的两大支柱。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仅有少数几所高校设有国际政治系,还有少量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学术机构和学科点很不健全。改革开放后,一批新的国际问题研究所成立,一些高校陆续设立国际政治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进入21世纪,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得到更为显著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使得相关学术机构的建设迎来高潮。目前,中国设置国际政治本科及外交学、国际事务等相近专业的高校有近百所,国际问题类研究机构大量涌现。学术机构和学科点建设为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和人才保障。

  积累宝贵经验

  回顾中国国际关系学40年的发展可以看到,成绩来之不易,既是学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国际关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4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4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发展大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在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展现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人民立场,并在开创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过程中始终站稳立场、体现特色。

  从中国与世界交往实践中获得发展动力。国际关系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它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关系实践活动。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的长足进步,既与国际关系持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有关,更是由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特别是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推动的。可以说,国际关系深刻复杂变化所产生的外部影响,全面对外开放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产生的日益增长的内部理论需求,形成了中国国际关系学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引进和借鉴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本来的、外来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归纳世界发展演变规律的智慧、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方法。4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外交思想、国际政治思想等,并对其进行理论化建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同时,面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经历了引进、学习、吸收、批判借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强化、专业性不断得到提升。

  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这要靠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学者来共同努力创造。正是由于几代学者的接力奋斗,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得到了发展完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指引下,潜心研究、共同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才智。

  开拓发展空间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相对于深刻变化的现实,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遇到了许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再比如,对国际关系中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研究不够,对当今发生的一些问题没有梳理出历史脉络,没能说清前因后果。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深入发展,应在批判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回答我国对外交往和参与全球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中国国际关系学未来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增强主体性。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应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是否具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中国国际关系学应在系统总结既有经验基础上,秉持包容发展理念,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国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将中国人对国际关系的独特观察和理解特别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和思想理论创新成果纳入学科体系。积极参与和设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不断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自主性,多产出具有原创性和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彰显专业性。在信息化时代,国际关系学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研究主体更为多元,在专业研究中原有的信息和理论优势不再充分等等。对此,应在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学科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建设、学术平台打造等多个方面作出改进和努力,彰显国际关系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国际关系学科体系。

  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学科发展、学术进步的永恒主题。应聚焦国际关系演化特别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着力打造易为国际学术界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发展,使中国国际关系学在国际学术界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作者:王存刚 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