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镜头对准扶贫工作的闪光点
从影视作品看精准扶贫——
把镜头对准扶贫工作的闪光点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童
前不久,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发起并制作的全国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在北京举办研讨会。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发言中肯定了扶贫类节目的发展,他表示:“要大力鼓励广播电视节目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宣传中去,为国家扶贫政策和工作做出更广泛的宣传。”
近年来,影视作品也把镜头对准了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人和事,讲述他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对影视创作而言,脱贫攻坚是内涵丰富的绝佳题材;对扶贫工作来说,影视化表达所产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具有强大的教育和推广作用。
1.电影聚焦典型案例
近年来,扶贫题材电影聚焦典型案例,大银幕上不仅有在扶贫中找到了快乐的《南哥》;也有诗意展现湘西风情,讲述扶贫故事的《十八洞村》;展现新农村建设题材的喜剧作品《家园》;真实记录基层扶贫干部形象的《出山记》;还有展现扶贫干部文朝荣朴素深厚的人民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的作品《文朝荣》……这些大银幕上的扶贫题材作品,用鲜活的生活气息创造出浓厚的质感,让观众看到了主旋律影视作品新的打开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了精准扶贫中一个个暖心时刻。
以贵州省务川县精准扶贫工作为题材的纪录电影《出山记》,以接地气的基层干部申修军为主角,以朴素而真诚的镜头记录了一个普通的基层扶贫干部在琐碎事物中的坚持,作为落实政策的中介,他既要落实扶贫政策,又要和村民沟通,以工作为重的他常常被老婆埋怨。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干部正代表了一大批我国扶贫基层干部的形象。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看来:“影片不仅用完整生动的扶贫过程,更是借助真实充分的个体情感,完成了对观众的打动。《出山记》在纪实美学方面的成功启发我们,不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社会治理,都应当正视和承认利益诉求和主观感受的多样性。”
以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为原型的电影《十八洞村》则将视角转向农民,原汁原味展现了“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境。电影以唯美的镜头语言记录下秀丽的苗家风景,描写了积极进取的退伍军人杨英俊和杨家兄弟的脱贫攻坚战。《十八洞村》导演苗月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共产党人彰显出的使命担当,深刻理解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盼。“如果不是拍电影,我可能不会如此深刻地理解‘贫困’对于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意味着什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十八洞村》的诞生拥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明确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文艺思想。”
2.电视剧讲述生动故事
电影篇幅有限,电视剧则如历史长轴般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历史变迁,给人以厚重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范咏戈认为扶贫题材电视剧是向现实主义的一次回归,正成为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母题。
扶贫题材电视剧时代感更强,人物也更加多样化。电视剧《太行赤子》讲述了主人公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科技扶贫的故事,李保国几十年如一日地把他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扶贫工作中,虽然并不是农村人,却把他的生命献给了山区生态建设扶贫工作,此外还有大量表现“第一书记”这一扶贫工作中关键人物的电视剧,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
范咏戈认为:“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电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农村和农村剧有一种新的认知,过去的农村剧关注家长里短和人际关系比较多,扶贫农村剧则侧重于反映农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过去表现走出农村的故事,现在则关注回到农村、建设农村的故事。”他谈道,以浙江湖州地区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青恋》,就讲述了85后主人公林深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有关扶贫的精彩故事。
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故事,以四川大凉山为背景的首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索玛花开》以彝区人民为主角,讲述少数民族人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勤劳致富的故事。电视剧《苦乐村官》聚焦甘肃红祥村的脱贫故事,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新街镇新胜村委会的大学生村官李艳萍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感叹:“红祥村矢志不渝推进扶贫开发、精准脱贫的艰辛历程,正是当前基层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扶贫题材电视剧为本地的扶贫干部和群众记录下他们的奋斗故事,用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让观众进一步感受到扶贫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让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3.综艺节目找寻脱贫新方法
明星公益、“助农团”、专家点评……综艺节目内容活泼生动,形式灵活,为实现多样化脱贫出谋划策。东方卫视的扶贫综艺《我们在行动》组织蔡国庆、王宝强、潘石屹等明星和企业家组成“助农团”,通过三天两夜的生活体验,完成一个特色产品的订货会。许多明星零片酬参加节目,将明星公益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农产品打开销售渠道。第一季节目中组织的六场订货会总销量突破1460万,其中陕西刘卓村的“爷爷的面”,线上发售10秒,就有近3万人下单;胡静和钟汉良推销的云南马鹿寨村沃柑,订货会的订单总额就高达520万元,开创了中国电视公益扶贫的新模式。河南卫视推出的大型使命类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既有深入河南“三山一滩”贫困区的实地采风,同时邀请扶贫人物和专家学者等做客演播室,演播室录制和公益名人基层采风相结合的形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视节目《决不掉队》则精选扶贫中的小人物故事,展现扶贫细节,让观众理解了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脱贫需要久久为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扶贫绝对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扶贫,还要有精神层面的扶贫,不仅要传递具体的扶贫经验,更重要的是传递公益精神,传递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俞虹看来:“让村民们看到自己有什么,缺什么,去做什么,把新观念带进去就开启了思想之门。”
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教授在谈到节目“TV+扶贫”模式时说道:“这种模式高于很多真人秀节目,起步于体验,体验贫困,而最终的落点是给贫困的改变提出真正的对策建议,就是回到演播室的环节。”
精准扶贫以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为工作目标,影视作品就是这场征途的记录,多样化的影视表现手法把镜头对准扶贫工作中的闪光点,贴近生活,关注伟大的小人物,让观众从多方面了解扶贫工作。生活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主旋律作品通过与真实动人的生活相结合而更加贴近观众的心灵,把精准扶贫的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31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