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精细化管理筑起上海防台防汛的安全屏障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频道7月27日电(记者潘旭 岑志连)
【同期】这是我22日在台风“安比”登陆上海崇明之际在现场做报道。当时给我的感受是,风雨里人虽凌乱,但社会面的各个角落秩序井然。
群众流行说上海有“结界”,因为此前从东南沿海而来台风大多魔幻般地与上海擦肩而过,“安比”仅仅是建国以来记录的第三个登陆上海的台风。
这是台风登陆地崇明区的一个安置点,渔民们的船早已进港避风,这些人里很多是外来渔民,物资虽然简单,但是充足。“像这样的安置点,仅崇明区就有90多个。”这是一名基层干部在接受采访时的话。
【同期】崇明区长兴镇宣传委员 曹莺
昨天下午我们镇里面班子人员分了4个组,到每个点上,把他们劝阻到我们安置点上。
【解说】“劝”这个字让人感动,安全意识就体现在态度上。
这个场景里,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家门口等待家人,城桥镇城东社区的干部在巡视中发现后也是劝服她去居委躲避,并留人守在原地联系家属。另一位百岁老人在台风来前固执守家,基层干部上门劝说了8次方才成功说服她撤离。安全意识有时候就体现在细节上。
黄宏,上海市劳动模范、一家保洁公司总经理。台风登陆时,他就是一名普通环卫工,或者说和这些画面里的人一样,都是城市安全防护的一线工作者,安全意识就是每个人在努力。
崇明区不过是整个上海防台防汛工作的一个写照。放眼上海,转移安置人数超过19万。从道路、工地、绿化到电力、排水、通信,从远郊到市区,防汛工作从登陆前3天就开始,而那时,“安比”这个名字对普通老百姓还很陌生。
台风中心离开上海后,有群众戏称,“这就走了?”很多人似乎对“安比”的到来没太大感受,那是因为每个奋战在一线的人正如绣花针一般编织了一道道真正的“防线”,它的名字叫“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