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深圳南岭村:始终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大步向前

2018-07-26 13:02:00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号

 

  40年前,中国东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因为穷和脏,被人称为“鸭屎围”,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的求水山是农耕时代靠天吃饭的象征。

  40年后,昔日的小村庄已经是高楼林立、社区和谐、产业园区“高大上”的知名富裕村,正忙着实现培育出上市企业的梦想,求水山变成了村民眼中的“福地”和绿色家园。

  这个小村庄,就是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的南岭村社区。始终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大步向前,南岭村的40年发展史,就是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个缩影。

  回望过去,方能不忘来时路——

  从“鸭屎围”到富裕村

  1978年5月,当时的南岭村十室九空,大片农田搁荒,许多村民因生活穷苦不堪而逃港谋生。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广大人民看到了希望,南岭村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村里拿到第一笔43万元的土地出让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很多人提议要分掉,但在改革开放这么好的政策之下,村干部们也有了改革、开拓的想法,决定用这笔钱开始兴办乡村工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说。

  从投入43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引来第一间工厂开始,几年来,南岭人用国家征地费和集体积累的资金,先后投资330万元修路、建厂房、盖宿舍、通水通电,兴办文化事业、完善工业投资环境,不仅外引内联发展了工业,还以工补农,农业上也喜获丰收,集体和个人同时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和兴办深圳经济特区还使得昔日贫穷落后的南岭村,迅速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物质与精神双飞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内办起了学校、幼儿园、医疗所、图书室和邮电所,全村用上自来水,村民享受免费医疗、免费入园入学,学生有奖学金,老人有退休金,农民开始追求文化和技术,过上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到了1987年,南岭村人均年收入已达5000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50倍。南岭村的老书记张伟基回忆起当时的状况:“老年人每月发50元退休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都达到100%,中学生到镇里上学早晚还有汽车接送,村民家家盖了新房,用上了彩电、冰箱,不仅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还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全国各地来这里搞劳务的就有2500人。当年许多逃港谋生的人见家乡发展好了,也纷纷回来了。”

  改革开放、艰苦奋斗从那时起就成了南岭人的精神和信念。“穷时要有穷志气,富时没有富毛病”,富而好劳、富而崇德、富而思进,南岭人不断地思考如何让发展更进一步。“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好了”至今仍作为座右铭挂在村委办公楼的墙上勉励着南岭人。

  在随后的日子里,村民们继续下力气发展经济,建设了医院、酒店、综合市场和工业区等一批让社区更加完善、更加现代化的大项目,成为周边村子中产业配套最好的村,受到许多企业包括知名外企的青睐。

  但看今朝,新思想引领新发展——

  从“种房子”转型“种高科技企业”

  2016年,南岭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3亿元,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达35亿元。

  虽然自2010年以来,南岭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稳步增长约5%,但张育彪认为,珠三角“有钱、有地、有厂房”的基层社区很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深圳的土地资源已越来越稀缺,以厂房和商铺出租为主的“房东经济”和“包租公”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了我们新的指引。”张育彪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岭村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村集体的发展当中,在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和创新基层治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201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张育彪在现场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也对南岭村的发展有了新的想法。

  “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指示高瞻远瞩。2014年我从全国两会回来后就一直在思考,像我们南岭村这样的基层村级集体经济,怎样才能充分释放创业创新的潜能,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张育彪说,经过认真考察后,大家认为创投是村集体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产业拥有新优势、社区拥有新空间,发展才能有新动能。”

  说办就办,南岭村先是由高端规划引领,投入900多万元费用,聘请中国规划设计院对社区3.9平方公里土地进行科学规划,把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坚持深化改革,进行集体经济市场化探索,率先设立了村集体经济创投基金,主动对接一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高成长性的创新项目落地;升级产业园区,引入高新科技项目,重塑产业优势,让“种房子”变成“种高科技企业”。

  为了坚持引入高质量、有成长性的创新类项目,南岭村放眼未来的10年、20年,甚至放弃了一些眼前的利益,拒绝了一批传统、低端产业的入驻请求,宁愿暂时承担数百万元的租金损失,终于等来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进驻。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南岭村也有自己的“行动计划”和“施工图”,社区环境要在5年里实现大改善、大转型,10年内再造一个绿色、美丽、现代化的新型社区。

  “未来的竞争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环境好了,好的产业才会进来,人才才愿意留下。”南岭村党委副书记谢慧平告诉记者,通过绿色发展,南岭村正在让宜居宜业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近年来,除了坚守绿地,坚决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南岭村还将绿色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如今求水山作为南岭村的“宝地”,得到了完善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求水山53万平方米的生态规划和即将建设的贯穿南岭南北区的慢行绿道,将为村民的美好生活增添亮色。

  “推动社区的改革发展,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南岭村要让基层党组织更有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要让居民更有获得感与归属感。”张育彪告诉记者。

  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南岭村探索建立起以党建引领、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南岭村社区党委落实深圳市委推进党建标准化的要求,花大力气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党群联络点”为触角,深入居民小区开展工作等一系列改革和措施,不仅促进了社区政企分开,让社区党委有条件为集体经济发展寻找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的突破口,也让老村民和数万外来居住的新村民共享创新、绿色发展成果,更加有幸福感、获得感。

  南岭村退休党员蒋水兰说,党组织的关怀她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党组织的带领之下,南岭村组织开展了许多公益活动和文化活动,让许多居民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也让整个社区更加有温度和人情味。

  放眼未来,改革开放再出发——

  从“房东经济”迈入“创投时代”

  “如今我们的梦想,是要发掘一批优秀团队、优秀项目,从0到1、到10、到100,培育出优秀的上市公司,甚至是像华为、腾讯这样的企业。”张育彪说。

  朝着这个目标,南岭村加快了转型的脚步。经过综合考虑,南岭村将目光投向了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在未来有着广阔前景的生物医药行业。2015年10月,南岭村与英国牛津大学OVM公司签约,启动南岭生物医学研究院项目,计划引进牛津大学阿尔茨海默症血液标志物等一批国内外项目。然而,该项目由于中间环节的协调问题最终未能成功落地。

  “改革开放初期,南岭村的转型也同样艰难,老一辈村干部那时天天守在宝安县外贸公司所在的新安酒店,连一口水都喝不上,就是为了能等到香港商人,请他们到村里来考察环境、来投资办厂。”改革开放的精神激励着村干部们,张育彪说,“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要敢想、敢做,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充满信心,争取再创辉煌。”

  挫折是短暂的。总结了经验,南岭村很快再次出发。2017年初,了解到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位“千人计划”专家带头的一个生物医药项目正在深圳寻求落地,张育彪带领村干部立即驱车前往中山大学的实验室考察,在与团队核心、“千人计划”专家、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终身教授容益康深谈之后,随即与村委研究讨论,一致决定把这个靠谱的项目“抢”过来。深圳康体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在南岭村安家了。

  “村里对转型的决心、对合作的重视和真诚的态度打动了我们,此前南岭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和设备又刚好是我们所需要的硬件,来到这里,我们就当即决定留下来,不再考虑去其他地方了。”容益康告诉记者。

  “这个村很不一样,村民们具有大胆、超前的思维和敢闯、敢拼的精神,与我们一拍即合。一周内拍板敲定合作,迅速进驻,也为我们节约了时间成本。”康体生命执行董事杜孩告诉记者,“抗体研发的周期非常短,可以说是争分夺秒。如果在其他地方,一套行政审批、实验室装修、购买设备完整的流程下来,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而我们进村仅8个月,已经成功研发出首个抗体产品——GFP抗体。”

  康体生命的实验室现在已有11名博士,其中6名是深圳“孔雀计划C类”海归博士,整个研发团队超过60人。与此同时,致力于无人零售模块的“后土科技”,和研发、制造水下机器人的“微孚智能”等一批初创企业也在南岭村安营扎寨,迅速成长起来。

  张育彪认为南岭村这几年的转型和尝试没有错,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要务,南岭村吸引了人才资源,也努力将创新转化为集体经济增长的动力。“今后我们还会坚定地走下去,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改革开放再出发,艰苦奋斗再创业。”

  新局面已经开启,将目光投向10年、20年之后,南岭村希望5年内培育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机构和上市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孵化器,引入更多的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孵化更多优质的生物医药项目,让南岭村成为高科技产业的摇篮。

  “虽然时代在变,但是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变,老一辈勇于改革创新、坚持苦干实干的作风也不会变,已经成了南岭村不变的精神和信念。”张育彪说,“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带领南岭村村民一起去敲钟上市,让村集体企业拥有自己控股的一至两家上市公司,变成一个知名的、现代化、多元化的产业集团,闯出一片新的天地。”(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