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我们在祖国北疆:披最坚硬的盔甲 守最柔软的心

2018-07-24 10:41: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编者按】在祖国北疆内蒙古,有一群人在用青春书写梦想与担当。他们不畏孤独,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安宁;不远千里,守护着牧民的精神家园;不忘初心,守护着草原上的美丽乡村。对他们而言,国与家就是最坚硬的盔甲,草原与牧民就是那颗最柔软的心。

  我们在北疆,守护祖国平安稳定

  中蒙边境815、816号界碑。人民网记者 王捷摄

  巍巍国门矗立北疆,神圣界碑刻满忠诚。内蒙古的边境小城二连浩特,被誉为“中国的北大门”。815、816号界碑矗立在中蒙两国铁路接轨处的两侧,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双号双立界碑。

  中蒙边境执勤的90后战士。人民网记者 王捷摄

  95年出生的边防战士入伍刚一年,到这里已经体验到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时执勤的难熬,“睫毛结冰”是常有的事。难熬怎么办?“没有挺不过去的!”提到一年未见的家人,他有些激动。爸妈常常会问“冷不冷热不热、吃得饱不饱”,以前会觉得很烦,现在却觉得特别温馨特别暖心。但他一直没让家里人来探望,怕自己若是抽走一段时间,会影响本来就紧张的执勤排班。

  “在边境线上站岗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我守护着界碑,守护着国家的边境,我很自豪。”

  铁肩担重任,热血驻边魂。北疆有我们,祖国请放心!

  我们在北疆,守护牧民的精神家园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为牧民表演。人民网 贺茂杰摄

  茫茫草原上,有这样一支演出队伍——天为幕布,地为舞台,用热情奔放的歌舞为牧民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曾经他们骑着马赶着勒勒车,往往一走就是一个月,最近几年终于配上了大巴车。农牧民亲切称他们为“我们的乌兰牧骑”。2017年11月,他们还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7月19日下午,一辆蓝色大巴车停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胜利嘎查的草地上,人们忙碌着补妆、换装,摆置桌椅、音响,为一会儿的演出做准备。不少农牧民通过村里的微信群收到演出通知,带着家人和邻居驾车前往,席地而坐。

  牧民们席地而坐观看演出。人民网 贺茂杰摄

  今年57岁的乌力吉图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已经工作了42年,他笑称自己是全区乌兰牧骑在职年纪最大的演员。他回忆:有一次去一个苏木慰问,那是一片沙漠,环境比较恶劣。演出结束后,听说还有一位老人因为行动不便无法来到现场。队员们便在沙漠中徒步2个小时,去为老人一个人演节目。老人感动落泪,拿出了几块珍贵的白方糖招待他们。临走时,队长偷偷给老人留了10块钱,没想到老人又托人把钱送了回来,“他们跑那么远给我演出,说什么也不能收他们的钱。”

  “能不能再演一会儿?”还有一次,牧民们从十几公里外赶来时,太阳已经下山,演出接近尾声。好不容易来一趟,没看着怪可惜的。农牧民就把车子开过来围成半圆,用车灯照亮。乌兰牧骑队员便为他们加演了半小时,这对当时刚入队的黄小云触动很大,“作为文艺工作者,当观众需要你,你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谈到乌兰牧骑以后的发展,还有2年就要退休的乌力吉图,指着正在演出的5名年轻队员说,“他们是我的学生。每次看到他们的表演,我都特别欣慰。乌兰牧骑走过61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传承。不仅是表演技艺,更是乌兰牧骑精神。”

  草原唱新风,歌舞慰乡情。北疆有我们,牧民更幸福!

  我们在北疆,守护草原的美丽乡村

  “最美乡村”脑干宝力格嘎查。人民网记者 王捷摄

  盛夏7月,蒙古包点缀如茵绿草,与金莲花海隔路相望。脑干宝力格嘎查,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最美乡村”,也是目前内蒙古草原文化保存最完整、最纯正的地区之一。人们逐水草而迁徙,与大自然唇齿相依。

  在这里,27户村民开起“牧人之家”。你们家有勒勒车,我们家有自制的奶食品,他们家可以体验骑马射箭,那就抱团一起干旅游!根据不同的特色,牧民们开发出生态文化游、游牧文化游、民俗风情游等主题旅游产品,带给游客不同的草原体验。经营“牧人之家”,脑干宝力格嘎查书记达布希拉图家年收入翻番了。

  “我这几个蒙古包,离半拉山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今年在这扎包,明年看草地情况,也许就要换个地方。”达布希拉图说,草是游牧民族的命根子,不管是自家草场还是租来的草场,都要格外注意保护。

  90后嘎查长巴图吉日嘎拉。人民网记者 王捷摄

  嘎查长巴图吉日嘎拉是一名90后,3年前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到家乡基层。除了修路通电,2年前还建起了200平方米的嘎查文化活动室,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民们都特别认可这个小嘎查长。“村民需要我,我也有责任。” 巴图吉日嘎拉真挚地说。

  畜牧加旅游,绿色中发展。北疆有我们,生态更和谐!

[责任编辑: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