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兵团文化在这里散发新时代光芒
兵团时期知青们建造的大礼堂。(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中国台湾网7月19日锡林郭勒讯 (记者 李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屯垦戍边,建设边疆!”“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对新时代年轻人来说,这是军旅片中才能听到的宣传口号,然而,这些却承载了一代人真实、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
1969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哈拉盖图农牧场迎来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知识青年、兵团战士),他们仅拿着一纸通知书便来到这片草地,从无到有,亲手打石头、盖房子、发展耕地,在祖国边疆挥洒青春的汗水。时光辗转近半个世纪,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早已返了乡,这里却依旧保存着他们当年留下的样子。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哈拉盖图农场是乌拉盖管理区三个国营农牧场之一,也是兵团时期的内蒙古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十一团部所在地。近年来,依托浓郁的兵团文化,哈拉盖图农牧场建成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兵团文化产业园,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参观。
走在园区内,仿佛置身于当年知青们的生活场景。大门上显眼的红色“1969”字样、具有鲜明特征的知青房、不时映入眼帘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为人民服务”宣传标语、张贴在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每一样都能把人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哈拉盖图农牧场统战部部长张明月告诉记者,为将兵团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完美结合,园区对兵团时期保留下的大礼堂、知青招待所、老邮所、司令部旧址等建筑物进行修缮。也就是说,园区内的部分建筑正是当年老知青们亲手建成的。
如今,那群十七八岁的青年已经年届七十,这里虽不是故乡,却成了他们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地方,不仅常回来探望,还会将一些当年用的物件、照片捐给农场。2014年初,为更好的传承兵团精神、弘扬兵团文化,农场开始筹建兵团文化展馆,并于2015年6月正式开馆。展厅主要以图片、实物、文字再现兵团发展过程,展现兵团人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红色文化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依托兵团文化,园区新建了具有兵团特色的兵团文化展廊、社区活动阵地、体育馆及假日酒店、幼儿园等,全部按照兵团风格而建。如今,园区已经成为当地展现兵团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亮点,2017年接待游客15万多次,实现了年营业收入400多万元。
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把百姓带动了起来。“有很多群众自愿组织巾帼志愿者团队,游客多的时候免费捡垃圾,大家都很支持往红色文化方向发展。”张明月告诉记者。
在借助兵团文化发展旅游的同时,园区还肩负着扶持青年创业的重任。为鼓励管理区内青年创业,拓展旅游服务范围和水平,园区在核心地带规划了一处青年创业园,将修缮后的兵团特色房屋提供给青年开展旅游经营项目。现已有12户店铺入驻创业园区,内容涵盖歌厅、酒吧、咖啡厅、画廊、旅游产品销售等。
80后酒吧老板王世超就是其中一员。王世超的爷爷也是当年的知青,受生长环境的影响,他对兵团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喜欢唱歌的他曾在呼和浩特的酒吧当过驻唱歌手,在回到乌拉盖工作之后,下班后的空闲时间让他想给自己找点事做,“正好有这个机会,我就开了这个酒吧,晚上可以在这里唱歌”,王世超说,而到了旅游旺季,这个酒吧每天可接待六七十名游客。
其实,哈拉盖图农场只是乌拉盖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充分运用“旅游+”思维,推动旅游业与各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起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体系,全力打造内蒙古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傍晚的乌拉盖没有了白日的燥热,有了些许凉意,兵团文化产业园内的体育场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前来锻炼的人。孩子们坐在秋千荡得哈哈大笑,大人们三五成群闲话家常,生活看上去如此美好。(完)
哈拉盖图农场是兵团时期的内蒙古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十一团部所在地。(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王世超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展馆内展示的当年知青们穿过的棉服。(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