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甘肃临夏:破局种植养殖务工“三板斧” get致富新技能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种植、养殖和务工,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当地总结的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三板斧”,但如何用好这“三板斧”,却考验着当地干部和群众。
有人胆子大,承包大棚当起了老板;有人敢于尝试,引进羊驼,尝试新品种养殖;有人则狠下心,从学徒做起,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砖雕师傅……
在诸多尝试中,他们率先转变观念。思维的破局,无疑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动力。
魏过路:承包大棚当老板 干活更有拼劲了
三塬镇下塬村的人都说,魏过路胆子大,但其实她的心更细。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老公长期外出打工,她在家种地、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
2015年,永靖县三塬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在村里成立,占地3000亩。跟很多人一样,魏过路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后,便到示范园区来上班。
2016年,园区将建好的大棚向村民出租,吸纳他们入园参与经营,很多人都担心租大棚不如打工划算。但魏过路很细心,她观察后觉得园区有技术指导,销路也很好,而且干活时间自由。下午大棚太热她就可以休息,不用看人脸色。于是,她说服家人花了2万元承包了两个80米长的大棚,种起了草莓、西红柿等。第一年,两个大棚的收入就有6万元。
因为靠近兰州市区,园区发展采摘观光农业,虽然草莓一年只能种一茬,但是收入很客观。今年,她在一个大棚种植了草莓,收入4万元,另一个大棚种了圣女果,收入3万元,第二茬西红柿长势也不错,她估算,除去租金、育苗等费用,这一年的收入至少有7万元。
让魏过路自豪的是,她就用这大棚赚得收入供大女儿大学毕了业,唯一的遗憾是当初承包的大棚有点少了。“村里很多人都想承包,但园区600个大棚全都承包出去了”,魏过路觉得,自己当初这一步真的是走对了。
羊驼“漂洋过海”助力扶贫
羊驼是他人眼中的萌宠,但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他们“卖萌”的同时还肩负着扶贫“重任”。
2017年10月,甘肃宏福现代农牧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墨尔本引进861只羊驼。
康乐县农牧局驻场特派科技园丁普济说,养殖羊驼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搞纯种繁殖,二是和景区合作发展旅游业,三则可以出售驼绒。
虽然有养殖的传统,但漂洋过海的羊驼能适应吗?“饲养起来并不难,玉米秸秆、苜蓿、麦草都很受羊驼喜欢,对当地的气候也很适应”,如今已经新出生50多只小羊驼。
听说羊驼在这里很适应,很多景区慕名而来。公司负责人雍永福说,目前甘肃榆中兴隆山景区已购买了5只羊驼,新疆石河子的一处景点一下子购买了20只羊驼。
“传统的养殖压力有点大,我们想引进新品种,和当地农户合作,共同拓宽收入”,雍永福介绍,这里还从澳大利亚引进安格斯牛,和北京一家公司签署订购协议,虽然养殖周期长,但收益也高。
如今,在这里养殖了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安格斯牛、湖羊、小尾寒羊等,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最大的良种牛羊繁育供应基地。企业一方面努力打开市场销路,另一方面也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优良品种,增加他们的养殖收益。
此外,这里也成为当地的产业扶贫基地。企业为贫困户提供牛羊采购供应,签订牛羊采购、回收合同,贫困户以优惠价格买到牛羊,政府补偿全部或大部分购买资金,待贫困户将牛羊饲养至出栏时,企业将会高价收购,同时提供技术服务。当然,贫困户也可以选择直接出售。
郭宏杰:从学徒做起 以后不怕失业
30岁的郭宏杰,原本在外打零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当地砖雕结缘。他狠下心,进入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雕刻车间做学徒。
临夏砖雕,一种在砖石上“绣花”的艺术,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当地,用砖雕来装饰建筑,由来已久。
别看是在砖石上雕刻,难度可不小,心灵手巧是最起码的,如果有绘画基础,自然是更好。
可是对郭宏杰来说,拿惯了铁锹,拿起刀子来手根本不受控制,“只能从磨砖做起,磨了大半个月。”
构图、打磨、雕刻……一步一步,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他,一件小作品三四天就可完成。这份工作,不仅为他带来了更多收入,也有了时间陪伴家人。“原来打零工,不能保证天天有活干,现在不怕失业了,每月收入4000多块钱。”
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在县城买了房,孩子也到县城来上学。
企业还请来美院的老师,教他们人物雕刻,“之前主要是雕刻花卉、风光居多”,郭宏杰准备抓住机会好好学习一下。
如今,当地政府组织砖雕培训班,贫困户不仅能免费学习砖雕技术,还能享受60元补贴,基本技术掌握后便可进厂工作,成为正式技术工人。越来越多的人像郭宏杰一样,学习砖雕技术,掌握一门手艺,既传承了文化,还有了“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