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中国如何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稳定向好态势,但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为深入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与危害,本报与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合作,撰写刊发系列文章,供读者参考。
全球自由贸易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让各国人民从中受惠。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的一个国际化过程,是一种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近年来,西方社会对全球化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地缘政治回归论、世界碎片论等悲观言论不断出现,反映出西方民众的不满与精英的焦虑。自就任以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奉行“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新孤立主义”的路线,宣扬和坚持“美国第一”,接连做出“退约”(退出TPP)、“筑墙”(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建隔离墙)、“赶人”(移民禁令)等决策。最近,美国向欧盟、中国、日本、加拿大等主要经济大国都发起了贸易战。讽刺的是,曾经是经济全球化领头羊的美国现在高举逆全球化大旗,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凸显全球化潮流的倒退与回潮。
世界历史中的全球化形态
全球化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进程,经过多轮扩张、博弈、萎缩与调整后,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扩容与重构阶段。作为旧全球化核心发动机的美国及其全球霸权陷入“内卷化”困境,世界秩序的不确定性增强。从类型学上看,根据全球经济开放程度与全球政治的和谐程度,全球化形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封闭型全球化形态。这是一种极端的状态,全球经济相互分离,政治上缺乏必要的协调,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世界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的部分,世界回归到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重商主义时代。从历史上看,冷战期间的阵营对垒就是一种封闭式的全球化状态。东西方两大阵营将全球化分割成两半,双方的政治经济互动都缺乏足够的协调性,以至于导致全球化进程几乎停滞。
内卷型全球化。全球化的“内卷化”危机是指全球互动处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就像一个卷心菜不断内卷。一战与二战之间的20年时间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当时的国际格局中,美国实力超群,大英帝国衰落,但是崛起的美国与德国并没有及时承担全球治理的责任。这样一个政治上没有霸权国,但是经济上相对开放的时代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内卷阶段。
包容型全球化。近年来,全球化动能从美国逐步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全球化进程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积极推进更加包容、均衡与开放的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全球化的包容性强调,人们关注每个不同角色的独特功能。再全球化的包容性体现在以新兴国家为主的低层全球化开始与以传统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层全球化之间相互交织,不仅在经济上更加注重平等性与可持续性,在政治上也强调协调共商。
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世界秩序混乱局面以及“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西方出现集体“内卷化”趋势,世界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国。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度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呼吁世界各国“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并强调“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显示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如今的中国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模式已经深刻转向:中国从一个曾经边缘的全球化融入者、学习者,如今已成长为新一轮再全球化的重要引擎。下面列举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中国世界级的经济与贸易体量,已经产生全球影响。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出口市场。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国家,其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为世界创造巨大经济动力的同时,也将孕育一个超级中产阶层消费市场。这种来自国内的消费需求与中国走向全球的步伐同步,将在全球创造一种“中国消费者支撑外国经济”的现象。到2030年,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将超过欧洲、北美与日本等西方大国的总人口之和,这将是撼动世界的一个数字。
推进完善全球多边贸易机制。在中国等新兴国家呼吁下,2013年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达成多哈回合“早期收获”协议,这是世贸组织多哈回合经历12年的徘徊不前后,首次实现零的突破,使人们重拾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另一方面,中国致力于将全球规则与国内创新相对接。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将自贸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在国际层面上,促进我国已经签署国际或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15个,涉及国家和地区23个。从公共产品角度看,自贸区网络可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减少贸易障碍,直接增进全球经济繁荣。在国内层面上,以制度创新为导向的国内自贸区接连建立。2013年9月我国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新增广东、天津、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10个自贸区。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通过建立内外联动的自贸区网络,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程度,以“点—线—面”方式推动自由贸易规则国内与国际对接,为稳定全球经济提供了坚实基础。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引领全球治理。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体现中国对当今世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刻理解,是对人类发展理念和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
走向再全球化时代
再全球化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对全球化进程的改革,以及这种改革所产生的模式升级与扩容效应。传统的全球化以“中心—外围”经济结构为基础,发达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与原材料贸易所造成的“剪刀差”构成全球化不公平的根源之一。而当新兴国家全面崛起,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全球化的“二元格局”将演变成“三元格局”:即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外围国家相互联通的状态。这种三个世界的互联互通将超越高层全球化与低层全球化的对立,缩小中心—外围之间的等级差距。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等新兴国家所推动的再全球化进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从内部来升级、改革现有国际架构,是中国嵌入式崛起的一部分。
总结而言,中国引领的再全球化有助于重建全球化叙事的合法性,并在全球体系不确定性上升的时候为整个国际体系带来确定性。与“赢者通吃”的逻辑不同,再全球化倡导共商、共建、共享。西方学术界多从静态的视角来分析中国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将其简单化为守成国与崛起国之间的必然矛盾,认为中国与西方必然是你赢我输的零和的关系。事实上,在特朗普政府掀起贸易战的硝烟,严重威胁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从而掀起新一波逆全球化的浪潮之时,中国铁肩担道义,扛起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大旗。中国秉持开放、包容、均衡以及共商共享共建的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投行,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坚决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积极推动再全球化进程,携手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和经济全球化的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