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从泉州海交馆新气象,感受我国“海丝”文物对外交流五年成就

2018-06-26 09:22:00
来源:光明网
字号

  光明网 李政葳

  泉州湾古船、泉州宗教石刻、泉州外销瓷……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是繁盛的古代中国海外交通、先进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多元宗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实物见证。

  泉州曾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海交馆作为我国最早的海事博物馆,其藏品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建馆以来,研究人员围绕馆藏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在宗教石刻、古船与航海科技、外销陶瓷史、泉州港史、海外移民以及博物馆学等方面都有突出成果。”泉州海交馆宣教部主任王丽明说。

  另外,泉州海交馆积极开展海外展览活动,平均至少每年一次外展,先后在意大利、新加坡、葡萄牙、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坦桑尼亚等地办过专题展览。“富有特色的文物展品、个性鲜明的海洋文化主题及其体现的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的精神,深受所到国家的赞扬,为传播中华海洋文化做出了贡献。”王丽明说。

  比如,2014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海上丝路泉州起航文物展览”;2015年,在文莱国家海洋博物馆举办“碧海丝路东方之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莱特展”;2016年,在马来西亚举办“根脉寻踪—泉州百个家族移民马来西亚族谱展”;2017年,在斯里兰卡举办“长风破浪——中斯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2018年,在巴黎举办“远方的故乡:10-14世纪阿拉伯侨民在中国”展览……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周年。泉州海交馆的文化“走出去”,正是五年来“一带一路”文物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成绩的缩影。

  “推进‘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亮点,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和联合考古项目成为文化领域‘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早期收获。”在日前举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

  近年来,文物进出境展览是丰富文化外交的“金名片”。2013年以来,中国文物出境展览累计250多个、文物入境展览130多个,俄罗斯、意大利、波兰等“一带一路”参与国不断来华举办文物珍宝展。另外,“一带一路”参与国文化遗产领域双向开展文物保护、联合考古、学术研究、研讨研修、策展创意,轮流举办文化遗产论坛。比如,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和国际博物馆合作学术研讨会,发布《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合作交流昆明倡议》,创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

  如今,中国援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和涉外联合考古项目初具规模、初见成效。截至目前,援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涉及“一带一路”6国8个项目,联合考古项目涉及12国15个项目。其中,包括完成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和蒙古科伦巴尔古塔合作修缮工程,推进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合作工程等。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既是实证丝路辉煌的“活化石”,更是传承友好交往的“催化剂”,也积淀了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刘玉珠建议,支持与“一带一路”参与国文物管理部门和保护机构在政策引导、机制完善、平台搭建、项目实施、人才培养、传播推广方面,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智慧网络长廊,共商共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与跨国申遗协作机制。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