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文昌航天人:能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是一种荣幸
人民网文昌6月13日电(枉源) “航天是一项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事业,能够为这样事业贡献力量,是一种荣幸!”对于这样的选择,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技术室主任王建很自豪。6月12日,人民网记者一行探访了文昌航天发射场,在这里感受到了航天人为航天事业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航天这个大平台,也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境内,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该发射场可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作为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文昌航天发射场不仅可用于满足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需要,还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较大线速度,以及惯性带来的离心现象,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减少,亦可通过海运解决巨型火箭运输难题并提升残骸坠落的安全性。
如果不是有着一个航天梦,如今的王建可能是一名大学老师,或者是一家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而四年前的选择,让他成为了一名航天人。
2013年底,28岁的王建从某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他说:“我们当年大多数同学的选择,一是留校任教,二是去科研院所,但对于我而言,我更喜欢航天。”
当时,中国首个滨海发射火箭基地——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已接近尾声,需要不少王建这样的专业人士。“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一个全新的发射场,对于我这样一个刚毕业的人来说,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广阔的舞台。”王建说。
火箭发射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指控中心则是火箭发射的“大脑”,王建所在的团队,就是为这个“大脑”正常、稳定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个“舞台”虽然广阔,但是需要自己有足够扎实的功底才能保证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严谨而没有差错的。
在我们航天领域,不可能依赖别人,一定要靠自己。王建和他的团队,在一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二没有案例可以参考的情况下,仅用半年时间,昼夜奋战、攻坚克难,研发出国内首套国产操作系统下的指挥信息系统,摆脱了对国外操作系统的依赖,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相比以往,这套系统使指挥员对火箭飞行状态的把握更加直观、准确,为火箭的成功发射提供了坚强有力地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这一成功案例在航天系统引发强烈反响,更好地开发国产操作系统,实现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成为一股风潮。
王建说,国内首套国产操作系统下的指挥信息系统成功研发,更加让自己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如果不创新,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向前发展。创新,永远在路上。”王建和他的团队,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航天发射中的应用,促进航天事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