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护照变迁记:从严格审批到按需申领
从严格审批到按需申领
新中国护照变迁记
曾经,中国人出国办护照所需材料厚如书本,因私出国的人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中国公民普通护照只签发了21万本,年均约7000本。改革开放后,随着留学潮、旅游潮的出现,护照签发量出现井喷式增长。新组建的国家移民管理局向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到2017年,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签发量达1.73亿本,年均签发1080万本。
护照,对于个人来说,是公民出入国境和在国外证明国籍和身份的证件;对于国家来说,是“门面”,是主权的象征和体现。回顾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的变迁,可以看到,审批程序逐渐简化,制证水平不断提升,“含金量”越来越高。专家表示,中国护照只用了6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二三百年的成长路程。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越来越强的综合国力,和中国政府日益自信和开放的对外形象。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管理严格 办理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规定,中国护照分为普通护照、外交护照和公务护照。普通护照又分因私、因公两种。其中,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下称普通护照)主要发给出国探亲、旅游、学习以及前往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使用,使用面广、持有量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护照发生过十余次版本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至新世纪前、新世纪以来。每个时段的变迁都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副教授梁治寇表示,从管理体制看,上世纪50年代末,普通护照开始由外事部门转归公安机关管理。从内容看,护照文字印刷多为中俄文对照,是当时外交形势的直接反映。从制作技术看,护照需要手工填写,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改革开放前,出国人员主要为援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因私出国的绝大多数为归侨和侨眷,每年办理量不过几千本。在外交部原领事司副司长范振水看来,这主要是由当时的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关政治形势决定的。一些时段内,“出国管理处于‘三无状态’:受理无明确规定,审批无明确时间,管理无明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