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震后十年:成都农商银行探索多项农村金融改革试验 做乡村振兴金融供给支柱

2018-05-09 13:12: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字号

  图为2018年初,成都农商银行农贷客户经理正在向农户宣讲农贷政策。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9日讯 (罗梦宇) 十年,可以是树人的十年,可以是青春激荡的十年。在四川,过去的十年,是浴火重生的十年,承载着全中国的记忆和牵挂。5月8日,以“奋进·巨变·展望”为主题的汶川大地震10周年全国网络媒体四川行活动走进都江堰市,实地探访四川地区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成都农商银行在金融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着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再升级,争做乡村振兴金融供给支柱。

  充当地方金融主力军 

  助推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共造成成都农商银行辖区279个营业网点不同程度的裂缝、垮塌、断电、断水,占总网点数的47.5%。但此时的成都农商银行,却承载着比以往更多的责任——作为与“三农”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成都农商银行的营业网点几乎覆盖了成都市所有乡镇,它像深入农村肌体的毛细血管一样,承担着为受灾地区百姓提供恢复生活、生产所需资金的重任。

  尽快恢复营业,成为震后摆在成都农商银行面前最为急迫的事情。为此,成都农商银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战斗。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震后第三天,在都江堰幸福大道上,一家全新的“帐篷银行”开业了。这不仅是灾后成都农商银行在都江堰恢复营业的第一个网点,也是都江堰首家恢复营业的金融机构。虽然网点条件简陋,但是电脑、打印机、提钞箱、密码输入键盘一应俱全,可以办理一切业务。其后的3周时间内,成都农商银行一边就近建临时“帐篷银行”,保障持续营业服务,一边全力抢修,使地震中受损的150个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营业,成为支援灾区、稳定金融秩序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许多村民在地震遗失了存折、身份证、户口簿等资料,成都农商银行还尽量简化了业务办理手续。仅需要依靠村上出具的身份证明,村民们就可以在成都农商银行取出应急生活费。

  随着恢复营业工作的有序推进,成都农商银行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灾后重建上来。通过践行受灾城乡住房重建优先、公共设施重建优先、基础设施重建优先、重大产业重建优先的“四优先”政策,努力为灾后重建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如何破解信贷大力支持灾后重建,解决重建资金需求大的难题,成都农商银行在支持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紧抓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历史机遇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综合成果,对个人(农户)实行“四不”原则: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为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灾区其他信贷支持;同时大力探索农村土地、房屋产权融资模式,保障受灾居民能够有足够资金和信心重建家园,发展生产,有效避免了修新不如旧、简单重建等问题。

  在灾后重建的几年时间里,成都农商银行还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如贷款不受原授信额度限制、不受担保方式约束、不受担保机构的局限等,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灾后重建急需产品直接关联的企业的信贷支持。

  同时,成都农商银行持续支持灾后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与区(市、县)政府部门及市级投资平台公司的联系和沟通的同时,积极参与对毁损基础设施项目的恢复重建,支持政府统一规划的受灾村、社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

  数据统计,震后三年,成都农商银行共发放灾后重建贷款78.82亿元。其中:发放农户住房重建贷款23695户,金额10.77亿元;发放城镇住房重建贷款1066户,金额6060万元;发放抗灾生活贷款153万元;发放企业生产恢复贷款9.05亿元;发放农业生产恢复贷款5223万元;发放受灾群众集中居住区建设贷款5.55亿元;发放抗震救灾物资生产贷款2.47亿元;发放基础设施重建贷款52.91亿元。

  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如果说,震后三年是成都农商银行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撬动点,助推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的奇迹。那么,接下来的几年间,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成为成都农商银行农村金融服务再升级的突破口。通过融入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三农”贷款可得性,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成都农商银行实践出多个创新性经验:

  ——改进 “两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村产权融资范围,陆续将农业设施、林地经营权、林木(果)权(非林地经济)等纳入可抵押范围。截至2017年末,成都农商银行农村产权融资贷款余额42.73亿元。因为成效显着,该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荣获得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的“最佳农户金融产品创新奖”。

  ——推出农村土地综合整理贷款。通过支持农村新居建设,促进产村融合,成都农商银行走出了一条“地权资产化、土地金融化、乡村市镇化”的新路子。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该类贷款40余亿元,其支持的成都市郫都区安龙村和青杠树村、温江区“幸福田园”、崇州市五星村等项目,已成为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窗口。

  ——创新推出全新标准化系列产品“惠农时贷”。2012年,为支持成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都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标准化系列产品“惠农时贷”,可覆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猕猴桃种植、花木种植、水果种植、茶叶种植、食用菌种植、中药材种植等三大主导产业和七大特色产业,支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截至2017年末,成都农商银行已累计投放“惠农时贷”近2亿元,支持农户近3000户。

  ——首次推出“养老贷”。2012-2014年间,为助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成都农商银行推出了支持困难人群参保的“养老贷”,并针对低保、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制定专项贷款方案,真正实现“老有所依”。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养老贷”1.52亿元,支持5000余名参保人员。

  ——量身定制“专合贷-社员贷”、“专合贷-合作社贷”、“家庭农场贷”、“农职易贷”等特色信贷产品。2014年,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成都农商银行针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为100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综合金融服务。

  ——创设 “三个一”农村金融服务机制。2015年,为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成都农商银行依托成都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建设,推出了村级金融服务“三个一”工作制度——每个行政村设置设立一名金融服务联络员、入驻一个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形成一套村级公共服务金融联动机制。目前,该行已入驻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1500余个,配备金融服务联络员2000余名,乡镇网点覆盖率超过80%,使农村金融服务便捷度进一步提升。

  ——探索 “惠农微银行”农村综合服务模式。2016年,结合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现代金融服务工具接受度不高、普遍使用存折等特点,成都农商银行开始在农村布放惠农终端,可开展小额存取款、转帐、代缴费等多项业务。截止到2017年底,该行已布放100台惠农终端,覆盖15个区(市、县)。

  ——实施 “一县一品”信贷模式。2017年,成都农商银行围绕“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创新一种业务模式,打造一个新产品,支持一个特色产业”的产品创新思路,大力开展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如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都江堰、彭州区域,成都农商银行推出了20万纯信用的“农家乐”批量农户贷款,支持农户修缮房屋,采购设备,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农产品集散中心——彭州市,该行推出了“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在花木产业核心区——温江,该行推出了“花木抵押贷款”、“花木仓单质押贷款”。“一县一品”信贷模式实施后,引领全辖其他分支行结合当地实际,对这些成熟的信贷模式大力推广复制,助推区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实现群众致富增收。

  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成都农商银行建立起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成都广袤的农村地区实现了“取款不出村、贷款送上门、理财送下乡、资金通天下、服务全天候”,大大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做乡村振兴金融供给支柱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成都市随后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十项重点工程、五项重点改革,时间表、路线图、方法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今年4月,成都农商银行审议通过了《成都农商银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五年规划》,计划通过深度融入相关改革试点,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加快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面貌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

  《规划》在信贷支持中明确提出增量、增新、增重点的新目标,包括年均涉农投放规模增速8%-12%、每年创新三农信贷产品(或业务模式)5个以上、做好对重点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等内容。

  《规划》中还提出,要继续扩大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覆盖面,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与金融服务协同发展,到2022年实现金融综合服务站对行政村的全覆盖,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便捷性、可得性和公平。

  此外,该行还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新机制,打造适应新时代农村金融工作要求的高素质队伍:一方面,探索农贷客户经理本土化招聘机制,发挥客户经理人熟地熟优势,在保持“一个乡镇、涉农街办至少配置一名农贷客户经理”的基础上,根据乡镇农户数量,逐步提升客户经理配比,力争2022年农贷客户经理达到500名:另一方面,分期分批培养立志于投身“三农”金融、具有专业能力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两师一员”——农业经济师、农村金融师、农村金融员队伍,三年内全行专业农金人才达到200名以上,以发挥其在产品创新优化、行业政策分析、业务管理提升、三农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张御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