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震后重组家庭:女主人说送儿子去当兵,既自豪又心疼
探访震后重组家庭:女主人说送儿子去当兵,既自豪又心疼
■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5月5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盖头村震区重组家庭的女主人王蓉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一年,四川灾区出现了大量的震后重组家庭。这些重组的家庭中,有些过去是朋友、有些过去是邻居、有些过去是亲戚,还有很多过去是陌生人,震后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很快让他们走到一起,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盖头村王蓉和母志勇就是经人介绍走到一起的一对重组家庭夫妻,他们在2008年9月结婚,双方的孩子都很赞同两个家庭重组。
5月5日,记者参加“奋进·巨变·展望”探访汶川地震十周年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这个重组家庭,大门口的“光荣军属”大牌子格外耀眼,原来,重组家庭里的小儿子正在武警部队某部服役。
儿子当兵后,既自豪又心疼
5月5日,记者参加“奋进·巨变·展望”探访汶川地震十周年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这个重组家庭,大门口的“光荣军属”大牌子格外耀眼,原来,重组家庭里的小儿子正在武警部队某部服役。
王蓉是这个重组家庭的女主人,她说,重组家庭后,母志勇带着两个儿子,她带着一个儿子,五口人重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家人,现在,26岁的大儿子和23岁的二儿子在成都工作,她带来的小儿子今年22岁了,于2014年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已经四年。孩子们在外工作、当兵,所以这个五口之家聚在一起的日子并不多,她也时常会想念他的小儿子。
说起在部队服役的小儿子,王蓉自豪地说:“我的小儿子很是帅气,他18岁职高毕业后去参军,也是受到当年抗震救灾一线部队官兵的影响,除了抱着一颗感恩之心参军,主要也是想让孩子去部队锻炼。”她说,当年亲眼看到那么多军人参加抗震救灾,不顾生命安危救助受灾群众,知道儿子当兵也许有一天可能会参加这样的任务,不顾危险冲在前面,所以会心疼和担心儿子。
采访当天,当兵的小儿子发来信息,说当天休息,可以和母亲视频通话。接通小儿子的视频通话请求后,她和儿子聊起了家常。
也许是母子之间有心灵感应,采访当天,小儿子发来信息,说当天休息,可以和母亲视频通话。接通小儿子的视频通话请求后,她和儿子聊起了家常。通过视频,儿子对记者说:“虽然我在部队不能常回家看看,但是一有时间就会和妈妈视频通话。虽然忠孝两难全,但是我在部队干好工作也是对家长的孝顺。”
家庭和睦就是幸福
在王蓉卧室的床头柜上放着一袋开口的颈椎理疗贴,原来她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干活多,总是腰疼。
在王蓉卧室的床头柜上放着一袋开口的颈椎理疗贴,原来她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干活多,总是腰疼。今年51岁的她比现在的丈夫母志勇大一岁,年龄相仿的他们相处融洽,前一段时间因为腰疼住院卧病在床,母志勇衣不解带的在医院照顾了她七天七夜,症状稍好之后生怕她再干重活,便让她别干那么多家务活儿,可是勤快的王蓉总是闲不下来。看到媒体记者来访,她抓起桌子上的抹布擦起了桌子,她说,家里有点乱,大家别嫌弃。
说起震后十年的生活变化,她说,地震的时候家里的房子损坏不算严重,只是房顶有些震坏,后来经过翻修,现在还住以前的房子。
勤快的王蓉总是闲不下来,看到媒体记者来访,她抓起桌子上的抹布擦起了桌子,她说,家里有点乱,大家别嫌弃。
王蓉说,地震后的这些年,家里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夫妻两个一年收入有5万多元,经济上没有什么压力。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除了打工,就是家里种植的三亩茶园和六亩果园。现在恢复重建之后,村子里重新修了路,交通更便捷了,茶叶也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当记者问起什么样的状态是比较幸福的状态时,王蓉坦言,经济条件好了,家庭和睦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家人健健康康,经济富足,孩子听话懂事,和和睦睦就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幸福。
采访最后,王蓉也参与到“十年·邮爱”活动中来,她拿起笔写下“感谢援建者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