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陆建新:36年扎根一线 3600米筑梦云端

2018-05-07 11:02:00
来源:央视网
字号

  央视网消息:陆建新,一位充盈着“工匠精神”的建筑人,因为专注、坚守,因为严谨、创新,因为忠诚、奉献,这个名字是那么熠熠生辉,那么鲜明地镌刻在一座座直上云端的高楼中。他从一名测量员,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金牌工程师和世界一流的钢结构专家,书写了普通员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精彩篇章。

  亲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从无到有

  1982年,18岁的陆建新中专毕业,来到中建。他先是在深圳国贸大厦当测量员,亲历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1984年,他来到中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项目。投标前,西方一些企业志在必得,因为中国企业没有任何超高层钢结构建设经验,但最后还是我们中标了。当时香港有家落标的企业说,你们就等着第二座比萨斜塔出现吧!这句话对陆建新的刺激很大,因为垂直度要靠测量员保证。他暗暗较劲,咬紧牙关完成了任务。发展中心大厦至今仍昂首挺立在深圳街头。

  1994年,他担任地王大厦项目测量负责人。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他只能自己反复钻研,最终摸索出小棱镜配全站仪等测量方法,将大楼整体垂直度控制在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1/3,为中国超高层钢结构建设树立了标杆。

  当时地王大厦的建设条件非常艰苦。高空作业还没有完备的安全保护措施,他需要经常凌空走在巴掌宽的钢梁上,相当于在数百米的高空过独木桥。总之,无论多么困难,他都要获取准确、完整的测量数据。有一天,一位年迈的女专家到顶层观摩,看到陆建新站在最外围的一根钢梁上进行测量作业,脚下是万丈深渊,感动得留下了泪水。她不敢惊动陆建新,只好无声地挥手,直到被陆建新察觉。

  他在测量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岗位虽然平凡,他却十分用心。徒弟评价说,“这些万丈高楼都是师父在1毫米的精度上积累起来的”。

  超越 为人所不能为

  “为人所不能为,既要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也要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 这是他36年的工作写照,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他带领团队化解10项“业界第一次”难题;在广州西塔,他和伙伴们创造了“两天一层”的世界超高层建筑建设最快纪录。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他也遇到了一次严峻的挑战。

  平安大厦使用的四台大型动臂式塔吊,须附着在井筒的外壁上,并逐步爬升到600米高空,这一做法当时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为了确保这四个庞然大物安全地附着,同时又稳又快地“攀岩”,陆建新每天不思茶饭,反复组织头脑风暴和研讨论证。在数个月的时间里,逢人就说塔吊,好比“祥林嫂”。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与团队攻克了这项世界级难题,研发了“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4台塔吊不仅稳稳地附着在井筒的外壁上,而且每次爬升都比传统方式快3-4天,25次爬升为项目节省工期多达96天,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680万元。这项技术在国内其它超高层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并最终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坚守 36年奉献基层

  在时代剧变的背景下,还要不要讲奉献讲牺牲?陆建新认为,“每个行业都有奉献和牺牲,都有大批努力工作默默无闻的劳动者”。

  每天到项目比规定时间早半小时,每天都要到工地现场巡查,每周一6点50分组织劳务队伍开安全晨会,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数十年如一日。

  论资历,陆建新可以进更高的管理层,可以在写字楼办公,但他却始终坚守在建设一线。也曾经有其他企业多次以数百万年薪请陆建新去,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每个人都要有感恩之心。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当年分配到中建工作,全家开心不已,更没想到的是,我能参与这么多地标的建设。这么多年,是中建培养了我,成就了我。”

  陆建新唯一的遗憾是对不起父母和妻女。由于长期南征北战,与家人聚少离多。在上海环球项目期间,读初中的女儿因洗澡摔跤骨折,每天由妈妈背着上下5层楼。女儿哭着给陆建新打电话,说“妈妈背我很吃力,爸爸,你能不能调回深圳工作?”陆建新的眼眶湿润了,但他只能对女儿说对不起,对妻子说对不起,并请妻子多受点累。

  36年,3600米建筑钢结构建设总高度,数字可以总结他过往的成绩,却无法诠释一万多个日夜的一线坚守、千百次难题的不懈探索。(素材来源:中国建筑集团)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