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筑梦太空“精测小王子”周恩杰的二十载“造星”路

2018-04-21 18:3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周恩杰工作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所属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供图)

  中国台湾网4月21日北京讯(记者 张丽媛) 2017年9月25日晚上19点,腾讯微信启动页首次变脸,由NASA公布的地球云图“蓝色弹珠”替换为由代表我国当下气象卫星最先进水平的“风云四号”拍摄的地球云图。消息一出,网络上赞声一片。彼时的周恩杰也为此兴奋不已,因为他正是“风云四号”的研制者之一。

  周恩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所属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卫星总装班组组长,1998年进入该所,学习从事卫星总体装配工作。20年里,经他总装完成的包括“风云四号”在内的十多颗国家重要卫星型号均发射成功,在轨运行质量可靠。他是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工人技术创新能手、“上海工匠”,更被同事赞誉为“精测小王子”。来听听他的故事。

  “精测小王子”这样炼成

  周恩杰工作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所属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供图)

  1998年初入卫星装备所时,周恩杰心里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只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学校推荐,便接下了这份比较清苦的工作。本以为上岗就可以直接“造卫星”,却被师傅安排“踩缝纫机”,做卫星的星衣。周恩杰百思不解,“我是来造卫星的,你为什么让我踩缝纫机?”师傅只告诉他,要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慢慢积累。就这样,周恩杰在懵懵懂懂中实习了近一年的时间,直至1999年5月8日。

  那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国人群情激奋、倍感屈辱。两天后的5月10日,由航天八院抓总研制的风云一号C星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消息,极大地提振了国人的士气,也为迷惘中的周恩杰指明了方向。“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何等重要。肩上的担子一下就重了,(我)感觉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周恩杰自此暗下决心,一定要扎扎实实工作,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1999年以后,师傅开始让周恩杰从事卫星装配工作,但他从不只是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周恩杰喜欢主动钻研,发现工作现场不合理、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动脑筋,想办法。

  在当时的卫星总装工作中,精度测量数据的采集靠人工报读和记录,容易出现错误,于是周恩杰就想“能不能自己设计软件,令测量的数据可以直接输入电脑中,确保数据的百分百准确,不会因人工失误造成错误。”

  周恩杰利用业余时间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软件编程开发等相关知识。每天白天完成高强度的型号任务,他勤于观察,将工作中的实践内容变为软件开发的“金点子”;晚上就从闵行坐两个小时公交车到交大徐汇校区上课,回到家再拿出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自己钻研,试着编程,有时甚至到夜里两三点,第二天六点再起来上班,这样一坚持就是整整五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一套由他独立设计开发的精测软件终于完成,开创了他所负责的型号卫星测量数据自动化采集的先河。

  从业20年来,周恩杰还练就了一身的绝技绝活,精度测量就是其中一个。周恩杰所总装的风云四号等卫星被称为“国之重器”,素有“地面装调失之毫厘,天上观测差之千里”的特点”。就拿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来说,36000公里高空对地探测精度误差要求控制在1公里之内,相当于在36000公里的高度,要看徐家汇的东方商厦,不能看到淮海路的东方商厦,总装工人哪怕是细如头发丝般的装调偏差,也会让这个太空“最牛摄像师” “看不准”。看得准不准取决于卫星的“眼睛”——各种载荷装得准不准,恰恰是通过精测来调整和评价的,精测误差越小,“眼睛”看到的就越清晰,天气监测与预报才能测得准。

  周恩杰说,精度调整方面,平时一般人一到两天完成的工作,自己可以两到三小时完成。一次,设计提出卫星载荷安装面的精度0.1,最终做到了0.05,发射后在轨测试也表明载荷安装精度高,优于预期。他的言语间透漏着自信。

  其实,对于精测技术,周恩杰可谓自学成才。当时单位刚刚引进精测设备,大家都只接受了基本培训,他发觉自己对精测很感兴趣,想要深入学习,但设备是全英文版,他就查资料,翻译成中文版,先把设备弄清楚。精度测量需要计算,他就把高中数学翻出来重新学习;技能方面则不断摸索、训练。他不但自己学习,学会后还教别人。他说,看到其他人有所提高,甚至超过自己,就会很开心。

  周恩杰和他的“猎豹突击队”

  周恩杰工作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所属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供图)

  2016年,周恩杰正式牵头成立了“八院卫星精度测量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均是他多年来的老搭档,大家一起攻克过很多技术难关。工作中经常遇到尝试很多方法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大家会现场讨论,下班后就各自回家琢磨,周恩杰坐地铁也会思考,有时坐过站了竟也不知,半夜经常失眠,两三点钟就醒,一直牵挂着这件事。第二天上班大家会再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案。

  “这是一支战斗在卫星总装一线的猎豹突击队。”周恩杰如此从形容。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2岁左右,朝气蓬勃,每个人不仅仅是掌握单一技术,技术水平出色,而是综合力非常强。在周恩杰看来,这支团队是战斗力非常强的队伍,可以胜任任何卫星装配的工作;有凝聚力,不怕任何困难,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卫星研制工作难度大,节点要求非常紧,卫星装调需要反反复复,用很长时间去重复做一件很可能失败的事,团队成员一起加班更是家常便饭。“风云四号”的研制过程就是如此。从研制到发射,“风云四号”经历了长达7年的时间。在3万6千公里的高度对地球拍摄,“风云四号”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才能保证图像的清晰度,设计师提出精度要求后,周恩杰团队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经过数不清的调试和试验,最终将设计指标提升整整三倍,“超额”完成任务。

  “我们任劳任怨。我们的卫星必须要成功,保证百分之一百的成功率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我们失败不起。要对得起祖国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周恩杰说。

  工匠精神 薪火相传

  由于业务技术水平高超,周恩杰自2006年起就已经开始带徒弟,2010年对新进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在精度测量方面。对于这份“老师”的工作,周恩杰做的异常认真。他会精心制作授课PPT,对徒弟进行理论教育,同时把握每一次精度测量工作,带着徒弟实践训练。周恩杰告诉记者,“我可以很骄傲的说他们都可以独当一面。”

  周恩杰说,师傅曾教会自己成为一个甘于寂寞、专心专注的人,如今他也会这样教导徒弟。中国航天事业成就显著离不开老一辈航天人留下的经验教训,他们身上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如今,周恩杰正从事火星探测环绕器的总装工作,继续着浩瀚太空的探索之路……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极致态度。”周恩杰说。(完)

 

[责任编辑:张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