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人的故事:“闯海人”经历的改革故事

2018-04-13 09:0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今年4月13日,海南省经济特区迎来30岁生日。

  轻舟万重,潮平海阔,30年来,一代代在时代大潮中踏浪的海南人、“闯海人”成为特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他们用实干精神改变了特区,特区成就了他们。

  敢为人先

  海南环岛铁路上,一列列环岛动车飞驰而过,这些时速200公里到250公里的列车,是海南速度最好的代言人。

  46岁的盛恩维是一名环岛铁路的动车司机,他已经在列车上度过了30载光阴。1988年,刚满16岁的他接了父亲的班,成为一名机车工作人员。

  当时,海南刚刚成为省级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新试验田。然而,这块试验田上的铁路只有一条——以三亚为起点,经八所至昌江石碌的“岭八线”。

  30年前的“岭八线”上跑的是最老式的蒸汽机车。一趟下来,盛恩维要往炉子里投进7吨多煤;雨天,车头门窗四开,风雨袭来,盛恩维经常被淋成落汤鸡。

  不过这份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令盛恩维念念不忘,“当火车司机很自豪,别人都叫我们‘大车’司机”。

  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一条铁路早已不能满足本省运输和省外运输需求,蒸汽机车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也无法满足日渐增强的运输效率需求。

  2003年,粤海铁路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之前,火车开到广东省南端的海安镇,便无法再南下。粤海铁路建成后,火车不仅能够通过轮船渡海,还能一路南下到达三亚。从此,大陆和海南之间的客运、货运,不再只单纯依赖飞机和客车渡船。

  与此同时,海南铁路正式结束蒸汽时代,进入内燃机时代。海南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如火车换代般加快,对外开放程度也因粤海铁路的建成通车而变得更加深入。

  当时,盛恩维被调动到粤海铁路担任机车乘务员。他仍记得火车过海时的情景:一列18节的火车被分为四组,分别由车头拖拽上火车渡船。“这个过程要稳,不然旅客在车上坐着会不舒服。火车上船、过海只要90分钟。”盛恩维说。

  2010年12月30日,东环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五年后的同一天,海南西环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东环铁路和西环铁路自此组成了一个闭环,世界首条环岛高速铁路诞生。这时,盛恩维又被赋予新的任务——担任海南环岛铁路的动车司机。

  “环岛铁路开通后,交通更加方便了。最快一个多小时就能从北边的海口到南边的三亚,不少乘客将车停在三亚的停车场,直接坐高铁去海口上班。”想起过去从海口到三亚,动辄5-6个小时的路程,盛恩维感叹环岛高铁带来的便利生活。

  从每小时60公里到每小时250公里,盛恩维见证了海南铁路的蜕变。

  从一条铁路到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再到全球第一条环岛高速铁路,遇水搭桥,迎难而上,天堑变通途,盛恩维所经历的海南铁路蜕变折射的正是海南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

  1988年,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横空出世。这一年,27岁的陈良刚离开武汉,南下海南。谈起刚到海南的最初印象,巨大的现实落差让陈良刚十分感慨:“海口连交通信号灯都没有,女同志戴着斗笠骑着三轮车,就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

  1991年,陈良刚放弃海南汽车冲压厂“铁饭碗”的工作,进入一家研发汽车发动机的私营企业工作,誓言“我要闯一闯,来证明自己的人生。”

  这年,海南省第一次科技大会决定实施“科技兴琼”战略。科技在助推海南经济特区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也为陈良刚的事业带来新的拐点。

  在一次科技展销会上,陈良刚看中了一家研制超滤膜的机构。直觉告诉陈良刚,这是一个商机,因为超滤膜能将污水变成达标的纯净水。于是,陈良刚与这家单位开始合作共同研制、推广超滤膜。1992年,陈良刚正式成立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然而,第一款产品做出来,从实验室到市场暴露出的问题出乎陈良刚意料。产品过滤效果虽好,但却无法使用。用户使用几分钟,过滤膜就破了。3个月后,这家研制超滤膜的单位“撤退了”。当清华大学相关专家告诉陈良刚“这项技术有前途,关键是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做得实用”时,陈良刚下定决心,要将产品做得又好又实用

  这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的高材生不搞发动机,开始天天下实验室,研究超滤膜。“我到现在还是企业的首席实验员,我做了20多年技术,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对超滤膜进行不断改进、创新。”陈良刚说道。

  1998年,在海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陈良刚研制的家用型毛细管式超滤机荣获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这是我第一次代表海南企业在全国科技界‘亮相’,也是我的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起步。这要感谢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陈良刚想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掩激动。

  如今,陈良刚的企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超滤膜生产企业,其所生产的设备在26年间,从工业走向民用,从海南走向世界。

  “时代是第一位的,没有这个时代,再努力也没有用。特区是一个试验田,思想开放,国家重视,加上我们的闯劲、勤奋和努力,才能在这样的土壤上,长出我们这样的企业。”陈良刚感叹道。

  谈到30年来海南的发展,陈良刚感慨万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海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其说是海南的变化,不如说是中国的变化。”

  勇立潮头、握准时代脉搏,一代代“闯海人”的努力,凝结成了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也让更多先进技术从海南这座曾经落后的小岛走上世界舞台。

  埋头苦干

  近年来,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南省发展的总抓手。旅游业已经成为无数海南青年的创业选择。林维就是其中一员。

  1989年出生的林维来自海南省保亭县什进村,是个地地道道的黎家人,也是真正成长在改革时代的青年。

  过去,林维所在的什进村是保亭县有名的贫困村,当地人靠天吃饭,每当遇上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粮食减产,常常不够吃。

  2010年,为响应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什进村提出的“着力解决最困难户的脱贫致富问题,让国际旅游岛建设真正成为惠民工程”重要指示,什进村进行了旅游综合化改造。改造完成后,曾经的落后贫困村现在已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了第一批挂牌的特色村寨之一。

  于是,林维放弃在三亚开旅馆的梦想,打算在村里开一家主打黎族风情体验的民宿,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变家乡旅游发展的困境。

  作为什进村的第一家民宿,林维说:“每次带客人逛村子、进果园的时候,村里人都觉得好奇,村里的一颗杨桃树能有什么好看的?他们不知道,我们原生态的小村子对久居城里的人来说具有怎样的吸引力。”

  除了不理解,经营旅馆远比林维预料的问题复杂,房子的水压太小、民用电带动不起七台空调,申请了半年多的网络迟迟没有着落……每一件经营中的小问题,不仅考验着林维对经营旅馆的信心,同时也在考验着特区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承诺。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林维深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她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并下定决心,为了家乡的美好未来,说什么也要坚持下来。

  资金少,她就自己动手设计民宿,有一次竟在涂光油时中毒;没经验,她就去杭州客栈做义工,默默观察、积累经验。经过四年的埋头苦干,林维的民宿已有起色。村民们也在林维的带动下,靠着这条产业链不断创收,家里的香蕉、椰子也卖出去了。

  谈及什进村民宿发展的未来,林维说道:“政府非常鼓励我们发展家庭旅馆经营,我希望可以在我的带动下,在村里整合十来户民宿一起做这番事业,打造自身特色,让我们黎族文化走出海南,走向世界。”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黎家”,海南的自然环境,在林维眼里,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无穷魅力。

  这魅力来自于新一代海南建设者埋头苦干、实干的魄力,也来自海南经济特区不断丰富的旅游业态和不断升级的海南旅游产业。

  特区因改革而生,特区因改革而兴。从祖国南部的边陲小岛,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改革前沿阵地,一代代海南人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披荆斩棘、探索不止。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改革的步伐将坚定向前、不会放慢,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潼 实习记者 石倩颖)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