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继:拥有“核”心的“龙”是怎样出海的
央视网消息: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华龙一号”的成功问世,圆了中国核工业人一甲子的梦想。
邢继,作为中核集团“华龙一号”(ACP1000)的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从顶层方案、总体设计、初步设计,到相关重要实验验证等型号研发工作,为“华龙一号”技术的成功落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驻扎心中的核电梦
核电站的设计建造是个极其复杂的超大工程,而建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站,更是难上加难。繁复庞大的工程,上千个系统,超过十万张的设计图纸,每更改一个数据,都可能意味着重新一轮的分析与计算。
这个在很多方面都要从零起步的庞大工程,是邢继的梦想。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视频截图)
邢继毕业于以“大工至善”为校训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搞工程的人不是要做好,而是要尽可能地好”的追求至美的理念,深深融入了邢继的血液,也将他推到了2009年1月17日中核集团关于CP1000(华龙一号的前身)技术方案专家讨论会的会议桌前。是让步工程进度,采用单层安全壳,还是设计追求优先,采用双层安全壳,各路专家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安全壳,核电站安全系统第三道屏障:对内,一旦核电站发生泄漏,可以把放射性物质包容在安全壳里面,确保环境不受到污染,周边人员安全;对外,可以经受住飞机撞击、龙卷风狂袭。
邢继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这是他前一天晚上手写的发言稿。他说:“我建议采用双层安全壳。这虽然有挑战但是一个更高的目标。华龙要做就做最好的。”
一两秒的停顿后,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邢继的坚持,为“华龙一号”具有国际先进的三代核电站指标奠定了基础。
掌舵“华龙一号”
在邢继看来,他们做的事很简单,就是要努力发出便宜的电。而作为总设计师,他的作用就是为团队在关键路口指明方向,能够看得比别人高一些、远一些,从而把大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
邢继资料图
十多年来,“华龙一号”有过很多波折,但始终在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升级、突破。这些突破里,其中一个就是堆芯。国际上,百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普遍采用157组燃料组件,而“华龙一号”大胆采用了177组的燃料组件,相比国内在运核电机组,发电功率提高5%~10%,而且降低了线功率密度,为运行后的反应堆增设了一道安全屏障。
2011年3月11日,已筹备多时的中核集团与美国西屋公司的技术转让协议会开启。会上,双方代表签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而笔落纸笺的那一刻,在遥远的日本,正惊涛拍岸,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所有的困难都解决了,CP1000马上就要开工了,而福岛事故却给工程按下了暂停键。”邢继无奈地说。
转危为机的局面很快打开:中核集团将ACP1000作为后续项目目标,进一步加大了研发力度,并在几年内完成了所有的方案论证与实验验证,以及总体设计、初步设计工作,直至“华龙一号”融合方案出炉。
2015年5月7日,“华龙一号”的全球首堆工程正式落地福清核电5号机组,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又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工作中的邢继(右二)
坚守科研一线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而长期的工作。邢继说,坚守需要激情,有了激情才可以在最困难的关口,有挑战自我、持续向前的动力。
在邢继的工作中,讨论、凝思、计算涂画,交替循环,革新概念提出的喜悦也时常被随之而来难题的苦闷所替代。
“中国核电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是时候崛起了。如果我们这代人能够再做一些努力,这个目标就会变为现实。而如果我们放弃了,就放弃了这代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