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政协委员顾祥林:“学校减负”不应把压力转向课外

2018-03-12 15:58:00
来源:央广网
字号

  政协委员顾祥林:“学校减负”不应把压力转向课外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 两会期间,“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近年来减负工作力度不断增强,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减负”所带来的课外补习时间增加、课后作业压力变大等现象也让现在的家长越来越焦虑。

  “2015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66%,初中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78%。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课内外学习负担过重不仅会导致青少年学习兴趣缺失,影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还在时间、金钱和精神上增大了家庭的压力。

  小学生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66%

  “学生在校时间少了,但是学习量却越来越大”,内蒙古东河区某小学的李老师在采访时对记者说道,大家都补课学习,谁都不想让自家孩子落后。李老师班40个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参加过课外的学习补习班。

  2015年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中调查结果显示,“00后”上课外班的时间大幅度增长,学习日上课外班的时间为0.8小时,是“90后”的两倍;休息日上课外班的时间为2.1小时,是“90后”的三倍。学习负担出现了从课内向课外转移的特点,这在小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

  课外补习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主要来源。记者从《2016年基础教育发展报告》中了解到,新东方、学而思等校外辅导机构收入大幅度增长,新东方与留学相关的收入已经退居第二位,中小学校外辅导培训占据第一。学而思的核心收入来自小学阶段,开班数量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伴随年级的增长递减。

  “除了课外补习班,课后作业带来的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顾祥林表示,虽然为了让中小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2013年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对学生的作业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66%,初中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78%;而在休息日,小学生、中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都在80%以上。

  教育压力由学校转向家庭

  减负的目的是减少反复、机械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和支配的时间,但是现在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还将这一压力从学校转向了家庭。

  “课程的难度明显上去了,最近正在给他找辅导班”,虽然孩子刚上三年级,但是北京的张女士已经开始紧张起来,“感觉班里补课的孩子掌握的东西就是多”。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家长中,与张女士有一样想法的并不占少数,花钱花时间就是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但是从教育理念的层面来看,目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尚未有清晰认识”,谈到造成学生减负,课业压力却逐年增加这一困境的原因,顾祥林坦言,很多人对待基础教育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短视”,尚未完全意识到遵从天性的自由和创新素质对人才成长至关重要。“现在以丧失思维灵活性为代价的‘灌输式’知识学习依旧大行其道”。

  顾祥林表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业负担过重,会导致学习兴趣缺失,最终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课外补习应回归补充课内的本位

  “广大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成为普通教育有益的、拓展性的补充,不应该形成同质性的,甚至是挤压性的竞争对手”,针对中小学生补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的现象,顾祥林表示,学校和家长应该合理调整课外补习与课内学习时间,使课外补习回归作为课内学习补充的本位。

  除了课外培训,顾祥林建议,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科学理解课后作业在基础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反思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在家庭作业的问题上,除了关注‘质量与数量’,还应该对作业内涵与形式的创新有所考虑,让孩子们的思维宽阔起来,活起来”。

  最后,顾祥林强调,无论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应当重视学生对相关科目知识的系统学习,“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既不能没有‘系统知识’的积累,也不能‘简单重复’地累积,而是需要改革教育教学的情境,使之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带有个性化的需求”。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