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春天的约会 ——看“三个着力”的湖南新答卷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尚武 邓晶琎 刘勇
又是一年春天,开启新时代的约会。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正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激荡出昂扬的奋斗强音。
两年前的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人民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2016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分组审议,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定向”,为湖南工作指点擘画——
“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围绕“三个着力”,突出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鼓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交出了一份精彩新答卷。
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荡产业新活力
春节前,湖南最大省属国企——华菱集团的上市公司华菱钢铁,向深交所提交了撤销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的申请。
据华菱钢铁2017年年报,公司实现营收765.11亿元,同比增长53.6%;实现净利润52.96亿元,较历史最优水平增长157%。
从连续亏损到扭亏为盈——华菱集团将这一“翻身仗”归功于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生产企业而言,就是要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华菱集团董事长曹志强介绍,近年来,企业从供给侧发力,深度调整产品结构,跨出从优钢向特钢转型升级步伐,从“不赚钱”市场撤退,抢占“高利润”市场高地。
2016年8月,曾年产钢锭50万吨却背负高额负债的“僵尸企业”——华菱旗下中冶湘重被关停,标志着湖南2016年钢铁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
结构层级低的大路货强制“落幕”,高精尖产品登台“唱主角”。目前,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端汽车用钢板,已通过福特、大众、沃尔沃等国际知名汽车厂家认证,并获得市场认可;华菱湘钢去年跻身核电一级钢板供应商行列,并首次实现核电钢出口。
与此同时,“快刀斩乱麻”减员增效。华菱两年精简岗位用工1万多人,剥离辅业、移交社会职能,劳动生产率提升了30%以上。
华菱的破茧重生之路,是湖南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写照。
两年来,湖南钢铁、煤炭、房地产、金融等领域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着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
去产能,政府挥动“有形之手”。2017年,全省取缔“地条钢”生产企业12家,化解煤炭落后产能350万吨以上,分别关闭退出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134家、294家。全省原煤、生铁、铁合金、十种有色金属同比分别减产26.1%、0.1%、11.4%和5.2%。
去库存,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把拓需求与控供给、去库存与促进人口城镇化相结合。2017年底,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31%,连续两年减少。
去杠杆,注重增量控制和存量化解相结合,有序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0.7%,同比降低2.2个百分点。
降成本,挖潜力、抓长效。2017年共为企业减负800亿元,省市县行政许可事项分别精简40%、46%和26%,“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
补短板,扩大优质增量、培育新业态。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4.7%、15.9%和13.5%,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力用在深处,必定落在振兴实体经济发展上。
2017年9月和12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分别两次率领省“四大家”有关领导同志、市州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先后深入娄底、湘潭、株洲、长沙等地,进园区、企业,看项目、产业,现场观摩一批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项目、方兴未艾的新能源项目和智能制造项目,以及为产业链作支撑的优质平台。
省委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就是要通过现场参观,促使各地互学互鉴、比学赶超,在全省上下进一步形成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浓厚氛围。
2018年新春伊始,全省各地吹响了湖南“产业项目建设年”的号角。在长沙高新区,杉杉能源年产10万吨正极材料生产基地等16个项目集中签约;怀化高新区把项目调度会搬进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主要负责人对项目建设逐一“把脉问诊”;郴州苏仙区,房车营地、东塘电气智能电气产业化建设等项目集中开工……
开启奋斗又一春,湖南经济正激荡起新的活力,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
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幸福新生活
正值春季开学,衡阳市雁峰区高兴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建军颇为高兴:“现在每个班只有50名学生,孩子享受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
想方设法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这是湖南最近两年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老百姓都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每一份民生试卷,湖南都认真作答,取得高分——全省近年来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占比达70%,省政府每年年初承诺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均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获供教科书。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有89个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通过国家验收;累计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1456所,公办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占比提高到65%。
就学富脑袋,就业富口袋。面对经济下行和去产能中下岗人员安置的繁重任务,湖南坚持以政策拉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服务保障就业,收效明显。从2016年起,全省推进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使创业成为就业大军中大学生的首选。2017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70.59万个,与之“对应”的是,全省当年新增城镇就业75.13万人,连续多年保持在75万人以上。
近两年,老百姓收入持续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群体当属摘帽的贫困户。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七大行动”“七大扶贫工程”,助力逾百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2017年实现脱贫,全省贫困发生率由几年前的13.43%下降到3.86%。一些贫困户由于收入倍增甚至翻几番,加快奔向致富路。
脱贫攻坚有的放矢,社会保障普惠大众。2017年,湖南推动农村低保线、扶贫线“两线合一”,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兜底保障;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5元;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450元,参保对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
看病方便、看得起病,是所有人尤其是基层老百姓的愿望。2017年,湖南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50元,服务项目扩大到12大类46项,内涵进一步丰富。与此同时,湖南积极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均衡布局,优质医疗服务逐渐下沉到基层,许多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湘雅医院的专家门诊。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让老百姓有房子住、住得舒适都是民生的基本要求。截至2017年底,全省近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21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97万户。在2017年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洪灾中,3.6万户住房因灾损毁的农户,春节前已全部搬进新居。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湖南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狠抓环境治理,强力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切实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2017年,湘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0.2%;全省14个市州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81.5%;县以上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5.35%和99.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
顺应民生所盼,2018年省政府又承诺:多想群众的操心事,多解群众的烦心事,切实抓好12件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发展新动能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湖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近两年,全省深入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破解“三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解决“谁来种田”的难题,湖南深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至2017年底,全省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流转耕地2300多万亩,土地向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适度集聚。省政府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1000个现代农机合作社、10000户家庭农场。
在“百企千社万户”工程的带动下,全省涌现家庭农场3.35万户,发展农民合作社7.3万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6万人,其中5.5万新型职业农民获得认定,实现“持证上岗”,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省政府扶持的逾千家现代农机合作社,每家装备上百万元新机具,集中经营500亩以上,农田作业迈向全程机械化。”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称,新机具成龙配套,大户轻松种田上千亩。“百企”工程则重点扶持省粮食集团、唐人神、湘茶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充改进设备,创办对接基地,舞活产业龙头。
破解科技入田难题,湖南深入实施“百片千园万名”工程,全省建设100个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创建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选派100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打通科技入田“最后一公里”。
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为核心,万名科技人员组团包县,进驻园区,新品种、新技术直通田间。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商品粮产业带、长株潭核心区“两型”都市农业产业带、湘南丘陵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大湘西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湖南深入实施“百城千镇万村”工程,以1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为主中心,以1000个乡镇为次中心,带动周边10000个村,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两年来,湖南新农村建设每年投入逾100亿元,打造了141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望城区光明村、长沙县惠农村等一批样板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围绕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湖南以建设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与以往不同,如今乡镇干部已不再催种双季稻。”益阳市赫山区牌口乡种粮大户刘进良称,在政府扶持下,他流转的3000亩水田,主要种植“玉针香”“湘晚籼13号”等高档优质稻品种,按“绿色标准”生产,价格高还不愁卖,每亩增收700元。
近两年,湖南调减早籼稻面积近100万亩,高档优质稻稳增至1000万亩以上,种粮效益显著提升。按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广优质稻的同时,全省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300亿公斤左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生猪主攻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温氏、正大、新五丰等养猪业“巨头”,扎堆永州、怀化等“适养”地区,万头猪场似花园,全省年出栏生猪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全省还规划了湘西、湘南草食牧业优势产区,引领广大养殖户“赶着牛羊奔致富”。
优质农产品种出来,还要卖得好。湖南评选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助力黔阳冰糖橙、宁乡花猪、安化黑茶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擦亮品牌;各地探索鲜活农产品“基地+城市社区”直配模式,黄金茶、芷江鸭、炎陵黄桃等一大批种养合作社“触网”营销,大山深处的特色农产品“飞”向国内外广阔市场。
这两年,田野的嬗变还体现在生产方式转绿向好。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洞庭湖区绿肥又“吃香”,湘南果园沼肥粪肥再当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大减少面源污染。
随着绿色回归农业本色,湖南农业大省“绿里淘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经营年收入已突破400亿元,绿水青山成为农民发财致富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