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委员:产业扶贫更长久
【《法律与生活》两会记者 盛学友 报道】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都是记者追逐的焦点人物。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之前,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南侧,他就被记者围个水泄不通。《法律与生活》记者也在其中,就产业扶贫问题,对其进行采访。
刘永好说,他这次带来了6个提案,内容涉及扶贫、三农,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等。其中,扶贫提案有两个。
刘永好认为,通过修桥、铺路、捐赠等方式扶贫,对扶贫起到了积极作用,也确实很好,国家下了大决心,给了很多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今年解决脱贫了,明年怎么样?后年怎么样?五年以后怎么样?这是关键的问题,所以要建立一个长效的脱贫机制,我们集团更关注长期的产业脱贫,以产业引领脱贫。
“我们利用优势企业,在农村结合自己的产业,跟农民一道,形成一个长期的产业脱贫方式,这才是更好的扶贫方式,这样才能更长久,我们集团在这方面也在尝试,也在行动。”刘永好说。
刘永好介绍,在四川凉山州,他们从去年开始,投资20个亿,在精准扶贫上,他们把现代养猪的模式和家庭农场结合,和扶贫结合,国家给贫困农民脱贫款作为股本金,投入到合作社,投入到养猪体系里。这种产业扶贫方式,这些农民参与到产业中去,成为产业中的一名员工,一部分农民可以到工厂务工、到养猪场务工,这样农民就有两份收益,每个人一年的收益3000多块钱。有3000多块钱的分红,又有务工的收入,这样就可以持续长久地发展,农民还可以学到一技之长,“这种产业扶贫,效果非常好”。
刘永好委员考虑的更为长远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具备“造血机能”。
对于现代产业,国家提出分几步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50年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这句话非常好,我们非常认同”,刘永好直言道,“但是,农村劳动力空心化令人担忧”。
现在农村的现状是,青年人、中年人多数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年人和小孩,劳动力空心化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建议国家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还有一个现实状况是,我们国家很多农业院校毕业的很多人才都转行了,去支持城市产业了,“如何把这些学农的人才留下来,让他们到农村去做农业产业,这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
这个引导,就是要制定鼓励政策,涉农人才到城里去可以,但如果要到农村去从事相关产业的话,国家要给予补贴支持,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让他们觉得,到农村发展是很光荣的事情。
光是国家正规院校还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农民和新型技术人员。刘永好委员为此建议国家鼓励社会多层次开展培训活动,培训现代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新型农民。
刘永好去年曾提出一个计划并向农业部和相关领导作了报告,他们认为非常好,这个计划是,“通过5年时间,通过我们的集团和一些涉农企业,帮助培训10万个乡村技术人员和新型农民”。
通过努力,帮助乡村把这些青年留下来,成为技术人员,成为新型农民,成为新兴的农场主,这一批年轻的农技员、新型农民,就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的力量。
刘永好委员对记者说:“乡村振兴,靠政策,靠资金投入,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人,有这样一些想干事的人,有精力,有能力,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有他们来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当有一批这样人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就非常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