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不一样的乡村:记者新春回乡记
核心提示:“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新的一年,你在期待什么?这个春节,本报4位记者将自己的返乡见闻予以记录,讲述新时代的家乡新变化、百姓新期盼。安吉余村禁止燃放鞭炮、共塑文明乡风,江山大陈村拍摄千人全家福、村民笑容绽放,诸暨建辉村里发糕飘香、村庄变成景区……字里行间,尽是田间地头的新气象,更展露出基层干部群众致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干劲。
重访余村,看到更好的模样
春节回老家安吉,我听天荒坪镇上的亲戚说,余村好像又变了,现在叫“中国余村”。大年初三重访余村,看到这里也和城区一样,不闻鞭炮声声,但见文明新风,心中感慨颇多。
辞旧迎新之时,用各类民俗活动取代烟花爆竹,同样欢声笑语,年味十足;每家每户能拿到村里多少分红,还和自己的行为文明与否相关……毋庸置疑,余村的故事里,写着数千年来中国农民的夙愿和追求,也镌刻着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变革与进步。
这件大事,非办不可
上午7时许,一觉醒来,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长舒一口气:“心里的这块石头落了地!这个春节,余村人又干成了一件大事,我也睡了个安稳觉!”
这块“石头”是什么?我问。俞小平却卖起了关子,先说了去年余村办成的两桩大事——第一,全国文明村评下来了。村支书潘文革去北京领奖,还上台发言,受到了习总书记接见。第二,通过国家4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估,余村马上要从3A级景区升级为4A级景区了。
面对这样的余村,村民该怎么办?“我们都晓得,过年是个大考验!”俞小平说,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放爆竹。
对农民而言,放爆竹,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喜事来了,放爆竹,热闹;遇到丧事,放爆竹,肃穆;正月里,迎新春,放爆竹,喜庆……“这些年,余村人囤积起来的爆竹真不少,每户至少价值千元以上。”俞小平说。
但时代终究变了。
“2017年10月,县里下发通知,要求城区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实行‘双禁’。作为全国文明村和景区村,余村应该在乡风文明建设上走在前列,给中国农村做个榜样,不负习总书记的殷切期待。”俞小平说,去年底,村两委决定,2018年1月1日起,余村也要实施“双禁”。
然而,这个决定刚做出,就碰到了两颗“钉子”。
村里有两户人家,一户新房上梁,一户喜嫁女儿。“你叫我怎么办,5000多块钱的炮仗,半年前就买好了!”一户村民极其不乐意地说。另一户也不买账,说女儿出嫁这等大事,竟然不给放爆竹,没这种道理。
怎么办?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办下来!村干部一遍遍上门做工作,讲解“双禁”的意义。几番下来,两户村民终于松了口。可是,“静悄悄”地怎么办喜事?多次商量后,村两委立了个新规:喜事,用鼓;丧事,用锣。“陈旧陋习是要去除,但也要切实考虑村民的需求。”俞小平说。
这天,那户人家的女儿出嫁,村里派人专门送去大鼓,敲打起来,喜庆氛围瞬时回来了。户主见村里如此贴心,怨气也少了很多。
2月5日,距过年还有10天,村里召开全体村民会议。与往年不同的是,会议表彰了12户“双禁”示范户,还出台了10条“一票否决项”、20条“考核评分项”的《余村村民行为准则》。奖励的钱虽然不多,但禁放户们都觉得很有面子。
这天,村民还得知,2018年每家每户能拿多少股份分红,还和自己的行为文明与否相关。
“按照准则,年终考核满80分,才可拿到全额分红,一旦出现‘一票否决项’,就没有了。”俞小平说。我说“你们也搞KPI考核”!一番解释后,他恍然大悟,开心地笑了。
不放鞭炮,年味哪来
如果说,红白喜事是余村“双禁”要打的第一仗,那么大年三十晚上的“烧新香”和迎新春放爆竹,就是要打的第二场硬仗。
按照安吉当地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11时30分至初一清晨,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要去墓地“烧新香”,点香烛,烧纸钱,放爆竹,祭奠刚逝去的亲人。
“本村人禁放的意识有了。但外村来祭拜的人怎么办?”俞小平说,他们都知道,这个年,村干部是过不好的。
除夕下午,村民发现,村两委广场上、墓地入口处,堆放着一束束鲜花,旁边立着小牌子:“祭祀所用,免费领取!”
年夜饭过后,从20时起,村干部、村民代表8人,就守候在墓地入口处。“本村人都很自觉,取了鲜花来祭祀,但外村人都是带爆竹来的,我们只好来一个劝一个。”俞小平说,虽然听到不少怨言,但当他们把鲜花递到人们手里时,大家也都接受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外村人说:“这毕竟是余村,不一样。”
就这样,从1月1日至今的48天,余村人成功“双禁”。48岁的村民俞金宝说:“简直难以想象!多少年来,大年三十这晚,爆竹整夜轰鸣,我们都是没法睡觉的。”
可是,不放爆竹,哪来年味?俞金宝说:“错了!我们从来没过过这么热闹的春节!”
说着,他领着我去看到处张灯结彩的余村:“大年三十晚上,我们舞龙队、腰鼓队、锣鼓队走遍全村,村民跟着后面巡游,有的还出点小钱,请舞龙队到家里耍耍,整整热闹了一晚上。”说完,他又问俞小平:“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来一次?”
“其实,我们还有点小心思。”俞小平轻声说道,3支队伍,光工作人员,就有七八十户村民,“至少这批人的家里,肯定不会放爆竹了。”
在他看来,这还关联着一笔经济账:“我们算过,以前一个春节下来,余村人要放掉20多万元爆竹,还要额外支付垃圾清理费。如今,村里买鲜花只花了3万多元,置办红灯笼、中国节等大概花七八万元,省了不少钱呢。”
余村梦想,接踵而至
春节期间,余村平均每天迎来千余游客。村里的田园综合体,节后会继续紧锣密鼓地建设;尚未完成装修的民宿,已有客人急着入住;经营生态葡萄采摘园的洪金宝,正在翻修自家的房屋,想要打造村里的样板民宿……余村人的梦想,接踵而来。
在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纪念石碑旁,我们偶遇云南省昆明市社科院副研究员黄剑辉。他说,看过不少地方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但觉得最为惊艳的,还是浙江余村。他拉住俞小平连连发问。
面对见识广博的黄剑辉,俞小平毫不胆怯。他说,余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开始新农村建设,主要抓了村庄环境整治;第二个阶段,2008年,安吉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余村主要抓产业转型培育、环境升级改造,并持续至今;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从今年起,要按照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重点抓好乡风文明建设。
不同的人看余村,会看到不同的故事。黄剑辉追问,现在余村人的收入如何,产业怎么发展?俞小平将他请进了村电影院:“余村转型的故事,就在这里。”
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2017年,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4137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10万元。“现在还是投入建设期,等各大项目上来,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就会腾飞了,村民收入也会更上一层楼!”(本报记者 邓国芳 通讯员 李佳)
“全村福”,定格美好生活
“踩着青石的小径,穿过碧绿的荷塘。我们听到书声依然响起,在萃文书院的那个地方。那座古老的祠堂,承载过多少人的梦想……”大年初一上午,来到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时,优美动听的村歌已经响起。这天,全村男女老少千余人汇聚在广场上,要一起迎新年、拍一张合影。
不远处,一位老人被人搀扶着缓缓走来。他叫吴步火,今年87岁。老人说,这几天身体不好,在江山市区住院,但听说村里要拍全家福,就和医护人员商量,把用药时间推迟到下午。
事实上,吴步火并不是真正的大陈村人,而是村里请来的大陈乡老书记。“大陈村就坐落在乡政府所在地,我在这里生活了19年,度过了青春年华,一直把这里看作自己的家。”吴步火说。
虽然现在不住大陈,但他还是会时常回来看看,每次也都能发现新变化。“马路宽了、通行顺畅了、房子大了、村容更漂亮了、环境也更宜人了。”吴步火觉得,最让他欣慰的是大陈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村里已经连续多年没有上访户,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就像一个大家庭。
“一个村是不是和谐,是不是有向心力?一张全家福就能找到答案。”在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看来,全家福还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合影,它承载着乡愁,凝聚起村民和游子的归属感。
3年前,汪建敏、汪建新兄弟俩回乡拍摄第一张全家福时,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这些年,我们兄弟俩在湖州、江西等地开建筑安装公司,办混凝土公司,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心里始终放不下家乡的一草一木。”汪建敏说,在外生活了20多年,大陈村翻修一新的老祠堂、村民茶余饭后唱的村歌,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回乡的理由。
如今,由他们投资6000万元打造的“田园里·大陈休闲农庄”项目,已经初具雏形。整个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000亩,按照国家4A级景区的要求建设,围绕科普农业、观光农业、游学农业等,建设特色水果观光采摘园、垂钓区、花海、七彩红枫区、亲子乐园等区块。
“如今,大家吃喝不愁,只盼生活越来越美好。”汪衍君说,在农历新年开头照一张全家福,是一种仪式,既传承历史,也定格幸福,更鼓舞人心。(本报记者 包敦远 市委报道组 姜伟峰)
发糕里,
透出热腾腾的幸福味
大年初一走完亲戚后,诸暨市马剑镇建辉村村民费杏美便回到她的发糕店忙碌起来。
“最近订单多,来我们村的游客也多,都得加班加点做!”一进店门,氤氲热气裹挟着粮食的香糯气味扑鼻而来。五颜六色的发糕整齐地排列在桌上,表面还饰以各色文字图案,看上去十分精美。
费杏美一边忙着制作,一边介绍:“黄的一层是玉米粉,深色的一层是黑米……文字里揉进了红心火龙果汁、艾青汁,健康无添加!”这些写着新年祝福的发糕,今年春节期间成了“爆款”,她一天要做上80余个。
建辉村四面环山,建溪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红灯笼下,一派江南小山村的节日景象。村庄所在的马剑镇,手工制作馒头、发糕、长寿面、豆腐皮等食物已有几百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但在过去,这些传统美食一直只是自家食用或用来赠予亲朋好友,“藏在山中无人识”。
2016年,镇上挖掘村里闲置劳动力、土地和房屋,并将传统民俗与文化礼堂建设相结合,建立美食体验中心,组织各村妇女代表参加传统美食创意培训,费杏美成了首批参加培训的带头人员。
目前,全镇已有2000多人次参加培训,并通过微商平台和媒体推介,将这些传统美食打入杭州、上海等城市的连锁超市。2017年,建辉村入选浙江省3A级景区村,开发皮划艇等多个旅游项目和5家采摘基地,创办农家乐8家。纷至沓来的游客,进一步带动了村中农副产品的销售。
卖发糕到底能赚多少钱?我们不禁好奇。费杏美颇为自豪地回答:“去年一年,毛估估有个20余万元营业额,哪想到小山村也会有那么多人来!”村庄变景区,“马大嫂”唱主角,这是如今村里人最津津乐道的事。(本报见习记者 施佳琦 诸暨日报记者 翁均飞)
阡陌间,
是焕然一新的外婆家
新春拜年,还未到外婆家,先因为路边的仿古长廊惊诧了一瞬,后又因为村口的徽派建筑惊喜了一下。白墙黑瓦,彩色墙绘,搭配着旁边连绵的农田、奔涌而过的申嘉湖航道,几月未见,这个位于浙北平原的小村庄已经有了不一样的面貌。
南浔双林镇洋滩村,从东到西,12个自然村呈带状分布。外婆常常感叹,与村后繁忙的航道相反,村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有些缓慢。
“说起来难为情,真的是一穷二白。”洋滩村村委会主任方水林坦言,“一方面,连通我们村与双林镇的三座石拱桥逐渐丧失交通枢纽功能,村子失去了发展先机;另一方面,农业、渔业效益下滑,村庄没有形成新产业,发展后劲不强。”
2017年初,洋滩村被列为南浔区美丽乡村创建村。不要说相比省内先进的美丽乡村,在整个南浔也算是后进村了。但在洋滩村党支部书记庞学良看来,后进也有后发的优势,“说实话,经费满打满算只有四五百万元,我们这样基础一般的村庄更要精打细算,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把每分钱花在刀刃上,让村庄恢复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能——宜居。”
为此,借助小微水体整治,村两委将眉毛兜和洋巧扇两个自然村之间的水塘进行整理,腾出了9000余平方米土地。去年5月,长50余米、宽20余米,能容纳500人左右的文化礼堂开始动工。与此同时,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动员宣传,号召村民整理房前屋后环境,创建美丽庭院。
大半年过去,阿姨家门前的臭水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绿化和竹篱笆;水塘边的桑树经过修剪、补种,保留了桑基鱼塘的特色;文化礼堂落成,邻里间办红白喜事有了新的场所;村淘进驻了便民服务中心,外婆上网买东西也不用费力打电话了;露天的村民大舞台开放了,镇上艺术团第一次送戏下乡,连隔壁村的爷爷奶奶都搬着小板凳早早赶来……
“我们老百姓不盼别的,就希望村里实实在在把事情做好,让我们生活越来越舒适。如今这日子倒是像点样喽。”在洋滩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何荣根说。
正说话间,不远处的健身广场迎来几位小朋友,玩着跷跷板发出欢快的笑声。回乡过年的青年们也带着球走到篮球架下,打了场火热的三人对抗赛。他们身后,腊梅树上萌发了几个花骨朵。看来,大地生机勃勃,早春就要来了。(本报记者 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