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枪林弹雨中走来的革命老兵,倾听他们新时代强军之声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样描述中国的举业者。
上世纪30年代,一支起源于南方的新型人民军队,经万里长征后落脚陕北,一步步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建立不朽功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也因此成为人们追根溯源、探寻初心的革命圣地。
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人民军队一路同心、一路同行的革命前辈,对新时代的人民军队有怎样的认知与期许?
戊戌新春,记者一行进关中、赴陕北,拜访几位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革命老兵,倾听他们的心声。
强军,穿越历史硝烟的瞩望
——几位陕西革命老兵共话新时代强军之路
关于改革
“这场改革来得好,人民军队涅槃重生”
古城西安,寒流来袭,呵气成霜。
推开一个小院的门,走进一间普通的小客厅,记者的鼻子不禁一酸,89岁高龄的王希斌老人,正吸着氧气等待我们的到来。
老人1945年8月入伍,参加过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前些天,干休所开会传达了国防动员系统老干部服务保障体制调整改革的事。这场改革来得好,人民军队涅槃重生。”老人从眼前的事跟我们聊起来。
“我入伍70多年了。说实话,前些年部队有些情况让我们这些老干部很担心,有的吃吃喝喝,有的凡事讲钱,这哪儿行啊?风气不好的那些年,尽管我离休了,还会经常睡不着觉,一个劲儿地想:这样下去还能打仗吗?还能叫解放军吗?”说到这里,老人有些激动。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主席下决心正风反腐、从严治军,真是挽救了我们的军队。过去的有些整改,老是整改‘下面’,其实有些问题就不是‘下面’的事。这次改革,先改上面,再改下面,全面改,彻底改,非常正确,非常英明!我们老同志看到这些新气象,打心里高兴。多不容易啊!几十年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不能让有些人给糟践了。”
张爱民
从王希斌老人住处向西,隔着一条马路,是张爱民老人的住处。在狭窄的客厅里,这位1944年参加革命的老人说:“过去大军区什么都管,精力分散,有句话形容部队是‘头重脚轻尾巴长’。现在,从军种到战区,各司其职,打仗的管打仗,建设的抓建设,体制顺了,从根子上解决了问题。”
“这次改革打乱原有建制,重新组建部队,我觉得也很好,就是要反对山头主义。”谈到改革,王希斌老人既振奋又凝重,“不过,打破一个旧的东西容易,建立一个扎实持久的制度很难。比如,‘四风’现象,公开的没有了,隐蔽的还有没有?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是否完全一致?凡事都有惯性,大雨过后,细雨还要不断地浇。”
关于军魂
“什么都可以讨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容讨论”
走进西安小寨西路干休所,按响第3栋高楼内一户人家的门铃,一位身着黄绿色军裤的老人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
老人名叫胡士茂,今年89岁,1945年7月入伍,曾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
听明我们的来意,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个说得好。我们这些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最深的感受就是没有党就没有一切。战争年代,每次战役战斗,重大问题都是党委讨论决定。战斗期间,党支部就是战斗堡垒,共产党员就是先锋模范!”
胡士茂
讲到这儿,老人回忆起一件往事:“我随部队在山东作战时,连队有两个炊事员,一个姓郭,一个姓何。他们夜里送饭时摸错了方向,本来往东南,结果到了西南,等发现有一堆敌人在说话,才感觉不对头。老郭说:老何,遇到敌人咱们不能当孬种,党支部已经动员了,咱们党员要带头冲锋陷阵,坚决消灭敌人。他们发现敌人不到一个排,便急中生智,趴在土堆下佯装指挥:‘一排向左,二排向右,三排……’接着又喊:‘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投降不杀!’当时,天还没亮,敌人一下子慌了,竟乖乖投了降。就这样,两名党员、一条扁担,俘虏了十几个敌人,缴获了十几条枪,两人都立了二等功。这说明啥?说明战争年代党组织的凝聚力强,党员的质量高。”
“现在,改革的步子迈得比较大,不但动了棋子还动了棋盘,部队撤的撤、改的改、降的降,这么大的变动能顺利进行,没有党的坚强领导能行吗?能改得动吗?”胡士茂语气坚定地说,“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看,什么都可以讨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容讨论,共产党就是要领导一切。”
82岁的延安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张贵有,离休后一直没离开过延安。一见面,老人开门见山地说:“我家离杨家岭只有2公里,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从此,在党的正确理论指引下,一代代革命将士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铸就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现在,要把军队建设好,关键还是要听党话、跟党走,要学好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几年军队的变化太大了,成就太大了,关键是有一个好统帅。”在西安建国公园干休所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87岁的空军离休干部王宇明说,“在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关键历史时期,有习主席这样的领导人,是党的大幸、国家的大幸、军队的大幸。”
王宇明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维护、爱戴党的核心。”我们走到电梯口了,老人仍依依不舍,念念有词。
关于制胜
“无论什么时候,备战打仗的本领不能丢”
在西安小寨西路干休所一家普通院落,我们见到了潘庆然老人。
老人今年86岁,入伍时只有15岁,正是辽沈战役前夕。因为一入伍就投入艰苦的训练之中,老人的话题也由此打开。
“我们那时候训练条件苦、要求严。像如何爆破、如何掩护战友等,都是必训的课目。最难的是训练爬‘天梯’。‘天梯’有两层楼高,上面是十五六米长的独木桥,先爬上去再走过去,既练技术也练胆量。”
潘庆然
说话间,窗外飘起了雪花。老人指着窗外说:“那时东北的天气比现在冷多了,我们没有棉衣,零下30摄氏度还在训练,经常饿着肚子。因为老百姓也没饭吃,所以我们不挖驻地附近的东西,钻到大山里找吃的。我们挖野葱,把榆树皮外面的一层硬壳剥掉,一起蒸着吃。就这样,一人只能吃一勺,营长也是一勺。”
“抗美援朝时,我在军机关工作,大家每天就着雪吃炒熟的面粉。刚开始,我们没有制空权,战士在地面挖个坑,上面用雨布、树枝一搭,弓着腰在坑里躲轰炸。敌人的飞机很嚣张,几乎贴着地面飞。那时候有战士用步枪打飞机,可不是笑话。”老人接着说,“前段时间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今年部队开训,习主席亲自动员,这是史无前例的。抓训练是制胜的关键,无论什么时候,备战打仗的本领不能丢。”
刘德元
刘德元老人是江西省永新县人,今年已经102岁。他1932年底入伍,随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参加过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南泥湾开荒,延安保卫战等。记者在西安小南门干休所见到他时,他精神尚好。
老人竖起手指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想过能活到100多岁。当年全县一起参加革命的有5万多人,有名有姓的3万多人,目前还在世的只有2人。村子里7个人参加红军,只有我一个人到了陕北,我的哥哥、舅舅都牺牲在长征路上。要我说感受,到部队当兵,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随时准备牺牲。如果没有这种精神,长征就走不下来,中国革命也胜利不了。”
“中央军委一声令下,部队能够完成任务,这种本领啥时候也不能丢。”从战场走来的赵正明老人特别强调这一点。老人今年85岁,离休前曾任师政委。
赵正明
“那一年,边境起战事,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们部队收拢人员,一路上高原、过雪山,迅速到达作战区域。18日战斗打响,23日战斗结束,我们打得干脆利落。毛主席表扬我们部队走得快、打得好。军队是保家卫国的,没有过硬本领不行!” 老人握着拳头说。
一个政党离不开忠诚的党员,一支军队离不开忠诚的战士。在陕西采访期间,面对一个个可敬的革命老兵,记者被感动也被激励着。忠诚是中国军人的最大优势、最大自信。穿越历史的硝烟,强军路上,血脉永续,拼搏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