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儿”,孟广禄
央视网消息:孟广禄,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裘派花脸领军人物。
近20年时间里,几乎每一年的央视春晚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孟广禄的老家天津,从来不听京剧的出租车师傅也认识他,“很有名的!”
舞台上,他是《赤桑镇》中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包拯;是《锁五龙》里独骑闯入唐营死战被擒的好汉单雄信;还是《曹操父子》中为皇权霸业接班问题而与子“厮杀”的曹孟德……舞台下,他积极配合媒体,参加节目录制、接受采访;还开了微博和网友互动,尝试网络直播演出,尽己之力去推广京剧。
他说,京剧很有魅力,希望大家都能喜欢。
一场华丽的演出
当舞台上的字幕打出“包拯 孟广禄饰”一行字时,一身蟒袍、脸挂髯口的孟广禄亮相了。观众目光齐刷刷地聚拢向他,一亮嗓,掌声四起。侧幕旁,工作人员也按耐不住激动,不时按下快门。这是2017年12月17日晚上,天津中华剧院的一幕。
坐落天津河西区的中华剧院是以上演京剧为主的剧场,孟广禄经常会在这儿演出。和在外地的演出一样,孟广禄的名字总是会醒目地出现在宣传物料的“第一位置”。12月初,就有天津戏迷兴奋地发微博,终于又盼来了孟广禄,“年末岁尾翘首企盼,能看上即是幸福”。
演出当天,能容纳近千人的剧院几乎没剩什么空位。一周之前,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有戏迷带着孩子久久候在后台,只为与大师的一张合影照。
岁末年初,演出密集,孟广禄比平常更忙碌。两次采访都被安排在了演出前的休息时间。第一次是在北京,一场慈善演出后台,孟广禄比约定时间提前十分钟到现场。聊了一会儿后,他抱歉地示意暂停,“得保护好嗓子,说多了一会儿唱不好”。他说话的声音略有沙哑,但吐字清、语速快,干脆利落。
数天后,我们在天津第二次见面。傍晚时分,孟广禄刚刚结束剧团的一个会议,就径直去到演出后台进行准备。当天晚上的演出,一共有三个剧目,孟广禄主演的《赤桑镇》是最后一个,他饰演的“包拯”大概要等4个小时之后才上场。
“舞台养育了我,这么多年在台上的拼搏,可以说是舞台、还有观众用双手给我托起来的。”唱了一辈子戏、登了无数次台,孟广禄依旧对这个舞台、对观众非常尊重。他要求自己“一刻也不能松懈”,“每一个戏必须得背一遍才能上台。”
“角儿”这样炼成
1962年,孟广禄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不仅没有人会唱戏,甚至连一个京剧票友都没有。但打小就爱听样板戏的他,却是认了死理就要学戏、唱戏。一切和京剧有关的东西,他都如饥似渴地学。大概就是从迷恋上京剧的那时起,他就打算这辈子都与京剧相伴了。
十七八岁那年,孟广禄同时考上了飞行员和中国戏曲学院,几乎毫不犹豫,他选择“去北京,学戏!”
练功、练功、练功……
很快,时间一晃而过,但当时等待这位名校毕业生的并非坦途。上世纪80年代,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成立,孟广禄成为其中一员。因身材瘦小,加上嗓音并非黄钟大吕,孟广禄一开始并不被看好能唱戏,只能在剧团打打杂,拉拉幕、扫扫地、跑跑龙套。
“不要我没有关系,我想是给我的动力,所以说我天天起来四点半喊嗓子,五年不断,天天如此。”孟广禄相信“梅花稥自苦寒来”。聊起这段30多年前的龙套经历,他轻描淡写道:“吃苦是福”。后又补充说:“吃得苦再多,只要观众满意,那就是我们的幸福。”
学戏需要精益求精,光凭自己苦练还不够。那段时间,孟广禄还有幸拜了京剧大家方荣翔为师。每到周末休息时,他就从天津坐火车去济南学戏。方荣翔的孙子方旭,是孟广禄的徒弟,从小就听家人讲了很多孟广禄学戏时的故事:他每次都带上一个录音机,白天学,逐字逐腔反复练唱,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还躺床上听录音。
天道酬勤,这段苦日子竟成了孟广禄戏曲生涯的一道“龙门”。数年后,他从一个拉幕、扫地、跑龙套的年轻演员,作为替补一上场就一鸣惊人,唱成了中国京剧界当下最有名的角儿。
那是他在剧团的第3个年头。有一天,团里准备上演《遇皇后打龙袍》,但演包拯的演员突然病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怎么办?这时有同事想起了一直在勤学苦练的孟广禄。就这样,孟广禄把握住了机会,一亮嗓,就把观众镇住了。
“如果和大多数人都在一个水平面上,你根本就不可能站得住,所以说必须要高出来。艺术高峰,得去追求。”从业多年,孟广禄把观众的掌声、同行的好评、荣耀的奖项一一收入囊中,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但他的状态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上了三十几年班,“一次也没有迟到过”;唱了一辈子的戏,上台之前依旧“还是会紧张”。在艺术面前,孟广禄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不是说今天有人叫好了,我们就达到目标了。”
师从方荣翔学戏时的听录音习惯,孟广禄到现在还一直坚持着。方旭说,师父孟广禄对自己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行”,“如果有一天你认为自己行了,那你就上不去了。”
和“唱戏”一样重要的事
除了是戏迷喜爱的优秀裘派花脸,孟广禄还有好几重社会身份。他是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是中国剧协副主席,是中共十九大代表……对孟广禄而言,这些统统意味着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再单单是唱好一出戏,演好一个角儿了。
演员张国立和孟广禄是认识将近二十年的好友,孟广禄积极为行业呼吁奔走,都被他一一看在眼里。“每一次在一些关键场合,他都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对京剧有更大力度的支持。这一点上,始终如一。”这是张国立对好友的评价。
“我从来不担心京剧会失去观众,因为这里饱含着中国的文化。”京剧的魅力是永恒的,孟广禄比谁都更加清楚。但时代变了,国粹遭遇尴尬处境和地位更迭也是不争的事实。孟广禄尽心尽力坚持的,是回应时代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创新”,把京剧“发扬”广大。
“我们排一个戏不是去应付时代,而是时代需要”,在对传统的回味中,孟广禄一直试图为京剧寻找新的升华。把京剧与交响乐结合,同时融合地方戏曲、歌剧、音乐剧、民族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他在2007年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在这出戏里,孟广禄以花脸的身架塑造了郑和的形象,但不挂髯口、不勾脸,完全以动情的唱腔征服观众。这次“创新”,也为孟广禄带来了第二座梅花奖奖杯。
2017年,孟广禄再次复排《郑和下西洋》,“这部戏重新排,时代精神是‘一带一路’。这个戏一定要挖掘到深处的思想内涵,比如唱词里的‘乐与邻邦共通商’,有‘一带一路’、包容、共享共赢的思想。”
戏,是为时代排的,也是为观众唱的。过去,走进戏院来听戏的人里,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近几年,孟广禄有了新发现,戏迷里年轻的面孔多了不少。他也尝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跟戏迷互动:开了微博,偶尔发几段演出的小视频,发几张幕后的花絮照,也看看大家的留言。
前阵子,孟广禄到贵阳演出,活动主办方对演出进行了网络直播。“有30万人看了”,孟广禄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一场剧院演出,只有几百上千人能看到,而一次网络直播,则能让观众数量以超凡速度呈现爆炸式增长,孟广禄愿意去探寻这种能更好传播京剧文化的可能,“网络直播架起了我们与观众、传统文化与百姓的桥梁和纽带。这样的方式,我愿意多尝试。”
最近这些年,孟广禄还收了不少年轻徒弟,方旭就是其中一位。他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在长安大戏院演《铡美案》,自己发挥不理想,刚从舞台下来就被孟广禄劈头盖脸一顿骂,“骂着骂着师父眼圈就红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转。”
“戏比天大”,孟广禄教学生的,正是当初他老师教给他的。
2017年12月17日,演出结束回到后台,孟广禄主动询问起了记者的听戏感受,当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他说,京剧很有魅力,希望你们能多宣传宣传,让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文/蔡纯琳 联络支持/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