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过年不回家了”,牵动了多少兵妈的心
还有不到十天就过年了
“过年回不回去?”“票买到了没有?”
战友、同事间的问候
都在提醒着年的将至
对于军人
能回家过年是一种莫大的期盼
而不回家过年
则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常态
对于军妈们
也早就做好了准备
“无论你在哪,
当妈的就惦记你能吃好喝好”
“老妈的一句别挂念,却让人更想家了”
“无论多少岁,你都是老妈的‘宝宝’” “当然,有的妈妈也已经习惯了”
“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唯一的解药”
但为了坚守岗位
绝大多数官兵无法回家过年
他们怀着对上一次团圆的回味
对下一次团圆的期待
在祖国的边边角角
将思念,化作坚守
“妈,今年过年我不回去了”
无问西东 只问军人
过年,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可能是年夜饭上的一道菜只有娘会做,可能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彼此开怀大笑的温馨氛围,可能是阔别多年的发小兄弟重逢畅饮、酒后搓麻的快意,也可能就是和某一个重要的人的约定,说好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也要相聚……
这些东西,荡荡悠悠、隐隐约约在人们的心底沉寂着,招摇了一年,刻骨了一生,越想越难眠,在梦中呼唤着远方在外的游子。
军人的过年,我们在无数感动的镜头里见证过,充满惊喜和泪水。
记得去年一个令人泪崩的视频,节目组采访某个入伍多年未回家的士官。部队过年聚餐时,主持人问他刚才尝的一道菜味道怎么样,他说和娘做的一样好吃,边说着闪着泪光。直到节目组从他身后把他的母亲请来时,他忍不住哭了。
原来节目组把他的母亲请来了,特地做了一道给儿子的菜。
和其他任何职业的人一样,军人也是讲感情的。
道一声“妈”,然后从牙齿里断断续续地挤出几个词“我”、“过年”、“不回去了”,瞬间换来电话那头的沉默,直到一句“嗯,照顾好自己”打破沉默。
电话挂在手边,泪珠挂在脸上。
回家,究竟意味着什么?
无论走多远,家都是心灵停靠的港湾;无论在何方,家都是精神成长的沃土。
阔别祖国54年的老兵王琪走出咸阳国际机场,第一次登上家乡的土地。
因各种原因滞留在印度50多年的老兵王琪,最终在政府的帮助下,回到家乡。
春运执勤岗位上的武警某警官,连续19年没有回家陪父母过年,除了忠于职守,就是思念远方。
一个参军8年的儿子,当妈妈悄悄来到身边,七尺男儿哭成泪人。
记得在军校上学时,学员队在年前都会遇到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护校,这和基层部队站岗留守的概念差不多。
说白了就是任何偌大的军事营区都需要有人24小时看家,哪怕在过年时也要随时待命。
不回家,不仅是军人个人的选择,也是一个连队、一个单位重要的现实抉择。
在过去,很多过年回不了家,甚至几十年都没见过父母的案例真实发生你我身边。也有很多新闻报道被说“司空见惯”,甚至被批成“有做作之嫌”。
但其实这些都是冰山一角的纪实,那些“多年未归”的背后藏尽了无限的辛酸和无奈。
不能理解这些无奈的人,就不能理解战备值班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是不能理解军人的责任。
有的官兵驻守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北疆哨所、南国海岛,有的官兵在万里重洋之外执行维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
常年不能回家的军人,以及将探亲名额让给其他战友,自己多年坚守岗位的军人。身不由己,是他们的难言之隐;无私奉献,是他们的信念之源。
无问西东,只问初心。
在信仰面前,人生际遇的选择只能发问内心。
歌原本就是这么唱的: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她?
无问西东,只问果勇。
在人们热衷于讨论军人的行为正确与否时,军人自己可能不会顾忌这些思考。
灾难面前,军人不顾生死、义无反顾挺身逆行的举动,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逆行的身影是谁?他为什么要冲向危险?他不知道会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吗?
谁管那么多?哪里有危险,我们的军人就出现在哪里。
洪水来了,我们的军人挺直身躯阻挡;震灾来了,我们的军人用肩膀扛起安全。
无问西东,只问深情。
“我们都站起来,给没有座位的人让个座。”
“军人优先”,但乘车官兵出于“人民子弟兵爱人民”的纯朴情怀主动让座。这不仅在电视剧里上演,在现实也是如此自然。
无问西东,只问信念。
苏皖部分地区大雪普降,寒意空中流,暖流人心涌。
雪情就是命令!数万名人民子弟兵紧急出动,连夜奋战,支援地方铲冰除雪。
无论过年是否回家,无需发问,军人都能接受,他们早就把这个看做自身职业文化的一部分。
而军人的妈妈们,也早就做好准备,她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