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得礼品背后有玄机 春节消费市场需提防促销陷阱
消费者参加展销会买到假货商家利用扫码技术群发广告
春节消费市场需提防促销陷阱
最近几天,置办年货成为不少人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春节消费的升温,不管是实体商家还是电商都推出了打折促销活动,但这些促销真的是明明白白消费吗?
春节将至,又是一轮消费高峰。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全国消协组织近两年春节期间受理的相关投诉情况,发布2018年春节消费提示。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理性对待商家优惠促销,警惕“赠品不三包”“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予退换”等常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现象。小心扫码送礼品等新型诈骗,时刻提防个人信息泄露。有些“赠送”活动需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填写身份证号、手机号及点头视频等,不法分子利用所取得的信息开通账号进行贷款等,让消费者不知不觉间背负巨额债务。
春节前夕,商家促销活动究竟有哪些猫腻?《法制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年货展销会上遭遇骗局
《法制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一些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不少商品都给出了低价折扣。
记者注意到,有些消费者在网上爆料称,有的商家推出的折扣背后其实暗藏玄机乃至骗局。这并非危言耸听。
每年春节前,有的地方举办类似于年货博览会的展销会,深圳市民张羽(化名)通过微信向记者讲述了他在一次博览会上的经历。
张羽称,他站在卖药材的档口时,有人赠送免费茶水品尝,喝完后旁边另外有自称是客人的人连声称赞茶水效果好、药材质量高等。
这一唱一和让张羽颇为心动,便决定购买。
“其实商家在给整块药材称重时并未告知具体价钱,而是安排专人在一旁跟我套近乎、分散我的注意力,等把药材切好片后,我才知道自己称了半斤花旗参、半斤玛卡,一共需要付3000元。”张羽说。
最终,张羽因为身上只有500元,便购买了500元的花旗参。几天后,张羽用买来的花旗参煲汤却觉得不对劲,鸡汤里只有鸡的味道而毫无参的味道,拿去药店验货后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再度返回博览会时,那个卖药材的摊位已经消失不见。
张羽的遭遇并非个案,相同的事情在陈锋(化名)和同事身上也发生过。
在深圳一家企业工作的陈锋说,商家不会真的当场切片,而是在桌子下面摸一摸,一会儿就抬头说已经切好,再称给客人算钱,表明是按克计价,而实际称的时候用斤两计算。
陈锋的同事购买了一些药材,一共花费了500多元,但是回家后却发觉袋子底部的药材已经粉碎,完全不是现切的。
“第二天,我与同事一起到年货会场找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处理,卖家将钱退还,这件事情才得以解决。”陈锋说。
春节前夕,电商平台同样火热。以某电商平台的“年货节”为例,记者发现从2018年1月24日起就推出了各种形式的折扣活动,并贴出了各种各样的宣传语。
不过,也有网友反映称,某电商平台销售的一款食品罐头,1月22日价格为159元,1月23日的价格则上涨至320元,属于“先涨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