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荆林波: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防止经济脱实向虚

2018-02-02 10:43: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确定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强调“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1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要正确界定实体经济 

  美联储认为,“实体经济”是指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经济部分,而我国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界定有所不同,对于房地产是属于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出现了不同的看法。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要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房地产如果是炒买炒卖,就不属于实体经济。但是,房子如果只是用来住的,房地产自身需要砖瓦沙石,就是实体经济,如果是用做炒作的,就是虚拟经济了,所以对房地产也不能一概而论。”建筑业以及房地产中的实体经济部分,还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满足群众住房需求的主要载体。 

  此外,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电子商务、互联网是虚拟经济,不是实体经济,以至于马云在众多场合都要解释“互联网不是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替罪羊”。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解,是因为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是实体商店的对应物,再加上最近几年实体商业不景气,一些人就把怨气撒向虚拟商店。 

  二、解决经济脱实向虚要把控好货币发行量 

  最近几年,关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也影响着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走向,尤其是我国的货币发行量。从1990年到2016年,M2从当年的1.53万亿增长到现在的150万亿,增加了100倍。其中,2009年至2016年新发货币将近100万亿,也就是说,不到7年时间我国人民币增加了100万亿,仅仅2016年就增加了20万亿。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北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总而言之,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脱实向虚问题,必须严控货币发行量,把M2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三、正确对待金融业的超速发展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显示,我国金融业由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以及其他金融活动四个子行业组成。金融业增加值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四个子部门加总得来。从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来看,我国金融业所占比重1996年至2002年在5%左右,2003年至2006年接近4%,2007年以来不断走高,到2015年高达8.4%。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于2013年超过美国,于2015年超过英国。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发展趋势。此外,地方政府热衷于大力发展金融业,因为相对于实体产业,金融业投资周期短,有些当年就可以盈利;对当地的税收贡献大,数量大而且比较稳定;属于第三产业,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带动当地投资发展,等等。 

  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而排在首位的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问题,其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重中之重。守住系统性风险不发生的底线,必须促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防止金融业利用互联网、共享、区块链等技术过度创新。 

  四、遏制我国房地产进一步暴涨、防止房地产泡沫加剧 

  房地产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房地产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绝不能过多地依靠房地产来解决目前经济下行、结构调整乃至其它问题。 

  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根据《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央地财政关系,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单纯靠土地吃饭的问题。 

  要严控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放贷。一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的放贷要加强管理,实行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贷款政策,收紧银根,防止过多的房地产公司进入房地产产业。目前,全国大小房地产企业有13万家,有必要对房地产企业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加强对购房者贷款的审核,切实解决真实购房者的贷款需求,抑制投资房地产者的投机需求,坚决制止加杠杆的放贷行为,真正发挥贷款的杠杆作用。金融管理部门要对商业银行执行国家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商业银行严格对购房人首付款核查,严禁各类机构违法开展首付贷、过桥贷等金融杠杆配资业务,维护住房信贷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要做好房地产的有效供给改革,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特别是要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各地要根据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土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和时序。要加强商品住房项目的规划管理,提高规划审批效率。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住房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对需要办理农用地征转用手续的,要加快审批工作,确保供地计划落到实处。 

  五、正本清源,更多关注实体经济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才能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当前,发展实体经济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让投资实体经济获得回报。国家统计局1月26日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是2012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相对之下,四大商业银行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总额超过5119亿元,相当于日赚28亿元。这种强烈的投资回报差距,在今后应逐步扭转,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投资者。 

  二是要正视实体企业的盈利水平。从事实体产业,其盈利能力不高,必须客观看待。比如,从盈利能力看,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6%,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而相对其他行业,这个盈利能力就显得比较小。2017年我国出现了众多上市公司出卖房产,来美化财务状况的现象。据有关统计, 1507家上市公司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其中有1238家公司在2017年三季度环比减少,也就是说,逾八成的上市公司在“卖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多数实体企业要坚守本业,面对相对较低的盈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是实体经济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供给侧改革来引领——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这些都构成中国自主创新的新内涵。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先后推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热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2016年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而美国只贡献了0.3个百分点,欧洲贡献了0.2个百分点。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有1/3是依仗中国。5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30.2%,超过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的总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必须抓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开拓创新,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早日实现产业强国的梦想。 

  (作者:荆林波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葛新燕]